中国现在社会所存在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就是城乡差别。为了缩小城乡的差别,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着许多重要工程,其中最重要的为新农村建设工程。新农村如何建设,主要问题有二:一、新的农业朝何处发展?二、新的农民住宅如何建设?这两个问题涉及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也涉及众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笔者仅就环境美学的角度对于新农村建设提出一些粗浅看法,以供有关部门和对这些问题有兴趣的学者们参考。
一、农业——环境美学之母
从历史来看,人类的生产方式最早是渔猎采集,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生活所必需的资料,其后人类不再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生活所必需物质了,改为种植和豢养。种植和豢养可以看成是人从自然界间接地获取生活资料。人工种植的植物如稻麦、豢养的动物如牛羊,虽仍然是自然物,却不是野生的自然物,而是人造的自然物。从某种意义上讲,农作物和牲畜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农业的本质是人部分地代自然司职。
人类另一种重要的生产方式是工业。工业是在农业基础上的再生产,工业的原料来自农业。工业的本质也是人造自然,但是,农业与工业有重要的区别:一、农业是直接与大自然对话,其中主要是人与大地对话;工业则不直接与大自然对话,它是人与农业产品的对话。二、农业所生产的作物、畜类均是有生命的,因此,农业生产的这种“对话”不是一般的人与物的对话,而是人的生命与物的生命的对话。这里又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人与真实的生命物——农作物、牲畜的对话。二是人与被人移情化了的自然界对话。所谓移情化了的自然界即被人情感化了的自然界。农民对于影响农业收成的大自然诸如太阳月亮雨露风霜等都将其情感化了。这种情感化既有原始宗教的意味,也有审美移情的意味。正因为如此,农业劳动在人类所有的劳动中,是最具审美意味的劳动。劳动过程既是人的意志的对象化,更是人的情感的对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