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研究挫折的实验[1],研究者把一只老鼠放在一张高台上,然后强迫老鼠跳上另外一张高台上的两扇门,其中一扇门是可以开的活门,而另一扇是不可以开的死门。如果老鼠选择正确,门会被撞开,老鼠会安全地落在台上;如果它选择错误的话,它会在撞到门后掉进一张深深的网里。如果哪扇门能开,哪扇门不能开总是随机变化的,那么老鼠就找不到规律,就会产生挫折感。过了一段时间后,老鼠会产生一种刻板反应,每次都跳上同一扇门,这个时候,即使你让这扇门永久地关闭,它也会继续选择往那里跳。
老鼠如此,人也一样。当我们持续的产生挫折感的时候,我们就会固化我们的行为模式,并且把挫折感放大到所有事情上。为了避免形成变成老鼠的这种刻板行为,我们需要使用更合理的方法来应对挫折。
一、自我调适
(一)合理的归因——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归因(attribution)指人们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是人对影响或解释其行为的因素做出结论的一种认知过程[2]。通常来说,我们对失败的归因方式包括把失败归为内部原因、外部原因、稳定的因素和不稳定的因素。在最新的归因理论研究中,我们还发现归因有着很强烈的取向性质,包括个人取向、社会取向、积极取向和消极取向[3]。在进行挫折归因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归因不能片面
避免归因的片面性。片面性是指两种极端的归因,即把成败完全归于内因或者外因。如果我们把一切都归于外因或运气,就容易导致推诿责任,没有对生活和事件的控制感,从而消极地对待;如果把一切都归因于主观因素,夸大自己的作用,不仅不符合实际,还会给人带来挫折感和心理损伤。同理,如果自己的归因方式一直都是消极取向,则很容易影响自信心,长此以往会极大地影响心理健康。因此,我们要学会合理的归因,才有助于自己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