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王小钧版)

第一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字体:16+-

一、健康的概念

什么是健康?身体无病就等于健康吗?

在一般人的思想意识中,衡量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多是以其身体是否有病及患病的严重程度为标准,认为只要生理上没病就是健康。事实上,身体上的健康仅仅是健康的一个方面。

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在其宪章《世界卫生组织宣言》中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健康乃是一种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由此可见,对于健康比较全面的定义,要从生物、心理及社会适应的角度综合考虑。

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标准为以下十条:①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③善于休息,睡眠良好;④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⑤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⑥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⑦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⑧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牙龈颜色正常,不出血;⑨头发有光泽,无头屑;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有力。

二、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关于心理健康,国内外不同时期的许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进行过阐述,目前要给出一个准确而完整的定义还比较困难。

1946年,第三届世界心理卫生大会对心理健康下了一个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理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英国心理学家英格里斯(H.B.English)对心理健康做出的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进行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力,并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才是一种积极的情况,而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