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场容量
2010年前后,新一轮的影院投资热潮兴起,资本扎堆聚集的区域从一线大城市转向了中小城市,包括一些地级市、县级市,甚至包括万达在内的星牌院线也调整投资导向,着力抢占新鲜的市场商机。对此,一方面,人们可以解读为投资者对于继续挖掘大城市影院市场空间持并不特别乐观的态度,而另一方面,中小城市在经济文化领域对开发资本的强烈诉求也让院线投资者们预感到了无限的生机。
那么,对于投资者而言,中小城市究竟可以提供多大的市场空间呢?在我国,非农人口在50万人以下的城市都被视为中小城市,目前这样的中小城市约计2160个,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地区行政面积达92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96.57%;人口9.98亿,占全国人口的75.2%;经济总量达到16.61万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55.23%。如此广阔的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却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空间,这几乎与意大利经济学家帕雷托的二八定律相仿,即社会约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拥有20%的社会财富。80%人口区域拥有的文化娱乐设施(影院)还不到20%!这种不平衡的现状与结果无处不在,触目可及。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范本,它倡导着流行与消费,电影院消费也不例外,集中体现着城市文化的蔓延与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在这个层面,中小城市确实与大城市之间存在非常大的差距。我们也许一时无力去打破这种二八比例的不平衡,但至少可以在广大的中小城市中探寻比现在更多的市场空间。这不仅是民营企业经济回报的需要,更是那些大城市以外的广大电影观众文化与消费的需要。
我国的电影市场,可以根据其建设规模和市场回报大致分为三个等级,简单说来即主流院线为主导的一级市场、农村电影放映为主导的三级电影市场以及夹在二者之间的二级电影市场。这三个梯次的划分,实际上也代表了中国目前电影业的消费水平、消费区域和放映形式的基本划分。主流院线市场,占有超过80%的电影消费力,集中在北京、上海等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大型城市,享有最先进的电影放映设备以及高端的影院配套服务设施;农村电影市场,收益来源于政府购买的电影服务及相关映前广告收入,其在近年来国家对其大力扶植之下,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而二级电影市场覆盖的大部分区域为中小城市,属于大城市和农村的过渡区域,甚至西部地区个别大城市的电影市场也萎缩至这一级的水平中,有350座人口在100万左右的中等城市以及县级城市基本上没有影院[1],大部分影院被荒废、搁置,日益形成了非常尴尬的市场表现。所以说,这一市场空间事实上也涵盖了广大的地级市、县城、县级市以及城市社区、大学校园、众多厂矿企业的固定文化场所等,这些都应作为二级市场发展的主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