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民营电影企业是中国电影制片业的主力大军、中坚力量,不仅承担起了电影在中国勃兴和发展的重任,更积极探索了中国电影美学风格的多种可能。电影无论是作为艺术、商品,还是产业的各种形态,在民营企业的操控和引导之下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1949年以后,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造成了民营企业在中国电影界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缺席。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电影改革的浪潮又将民营企业重新推上了电影的舞台。21世纪以来,民营影视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逐步改善,2002年的《电影管理条例》、2003年的《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2004年的《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等政策条例的一个共同精神,即是降低民营资本进入电影产业的准入门槛,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电影的制片、发行、放映等环节。与此同时,无论是电影产量、银幕数量,还是观影人次、票房收入都在逐年增长,中国电影市场得到全面复苏。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民营影视企业发展势头相当迅猛,凭借着在制度、资本、人才、技术等多方面的优势,迅速在业界站稳脚跟,并全面开启了中国电影的商业大片时代。
到2005年,中国电影已经走过了跌宕起伏的一百年。在这一年,国家对于民营资本进入影视行业的鼓励和支持再次凸显,国务院直接出台了《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该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电影院和电影院线……允许非公有资本投资参股电影制作发行放映领域的国有文化企业。”这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为更多民营企业进军影视行业扫清了障碍,各类大小民营影视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大量、迅速地出现。此时,华谊兄弟已经投拍了超过10部电影,其中包括5部冯小刚电影,初步树立起了“贺岁电影”的品牌,企业也从早年的广告行业成功转向影视制作业,并得以在众多的民营影视企业中声名鹊起。也是到这一年,新画面影业公司已经成功投拍了7部张艺谋的电影,并成功营销了《英雄》、《十面埋伏》两部大片,亦发展成民营影视企业中的突出品牌。如此看来,在这一年才刚刚成立的橙天娱乐显然没有在时间上抢得先机。然而,公司在接下来的发展速度却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