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生成——“第三极文化”论丛

离散·传承·奇观想象——结合个人创作案例《唐卡》《战神纪》谈当下少数民族电影文化呈现的困境与突破

字体:16+-

田卉群

少数民族电影是中国电影图景中的重要景观,新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7年间,由国家主导电影制片厂拍摄制作的影片,如《冰山上的来客》《阿诗玛》《五朵金花》《刘三姐》《芦笙恋歌》等,重点宣传国家少数民族政策,反映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建设,并构成了反特片、音乐片等电影类型片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阶段是“**”结束后至2000年前后,以第四代和第五代电影人为主,摄制了《青春祭》《盗马贼》《猎场扎撒》等影片,少数民族题材或者结合上山下乡知青一代的“**”创痕,或者成为追寻民族原生形态生命力的根源,契合反思与寻根的时代精神;第三阶段是21世纪开始至今,电影生态、创作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不再是少数民族政策的宣传工具,而是成为电影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旧有的反特片类型和民间传说、工农业建设等题材不再具有延续性;反思与寻根主题,也不再受电影创作者追捧,这使得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几乎失去了院线竞争力,以及赢得主流观众关注的能力。

电影创作格局与生态的转变,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使得一批少数民族导演得以破茧而出,进入电影业界,万玛才旦、哈斯朝鲁等导演拍摄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比如《静静的玛尼石》《唐卡》等,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关注。这两位导演,也不约而同,尝试挑战少数民族史诗历史题材,万玛才旦在创作《格萨尔王传》,哈斯朝鲁创作了以铁木真为题材的魔幻片《战神纪》,努力将少数民族电影与主流电影工业加以融合。

本人担任了哈斯朝鲁导演的电影《唐卡》的独立编剧,以及魔幻片《战神纪》的联合编剧及策划,因此,笔者对这两部不同方向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有着切身的体验,试图以此为例证,尝试探索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应对挑战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