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灯塔的光:一个世纪的回声

半场巴赫半场肖邦

字体:16+-

拉格娜·舒尔墨,一个陌生的德国女钢琴家的名字;上半场巴赫,下半场肖邦,一对奇怪的曲目组合。听还是不听,实在有些纠结。现场巴赫的**力让我决定听完上半场走人。

三百多个座位的东方艺术中心演奏厅,本来就不大,坐在哪里听其实都差不多。我的位子更靠前,离演奏家的舞台不过四五米。拉格娜从后台走出来,一袭黑服,栗色的头发,没有照片那么优雅,感觉人更朴实。向观众有礼貌地鞠躬之后,坐下来不由分说就弹了起来。巴赫的《D小调半音幻想曲与赋格》,一上来就把我给镇住了。这个曲子过去听过唱片,包括管风琴版、羽管键琴版和钢琴版,但现场的感觉完全不同,仿佛这是巴赫的另一个面貌。这是最自由与最严格的形式之间的对立与统一,而且是如此的完美。比起含蓄内敛的《平均律》、结构精巧的《创意曲》、变化多端的《哥德堡变奏曲》,《D小调半音幻想曲与赋格》的现场感极具冲击力:我发现还有一个情感强烈、直抒胸臆的巴赫。有想法的演奏家都应该展现作曲家的某一面,拉格娜还原了一个德意志的巴赫:动力,能量,意志力。

联想起去年格里莫在上海大剧院的巴赫主题专场,感觉完全不同。法兰西狼女手下的巴赫是节制的,无论节奏、力度还是音色,她的收放自如还是体现在“收”的控制当中,比德国人的巴赫缺少些能量、力量。拉格娜是“狂放”的,她的演奏动力十足,技巧扎实,断句干净,充分展示了巴赫这部作品自由奔放的品格、奇异突兀的情绪变幻、干净利落的演奏技巧,以及巴洛克风格的恢宏博大。幻想曲部分的托卡塔,无论是分解和弦还是快速音阶的跑动,充满了不可阻挡的动力。将巴赫的德意志精神宣泄得如此震撼,此前还真不多见。接下来的悲剧效果强烈到几乎是黑色,幻想曲几乎成了狂想曲。而在赋格曲中,这种“放纵”又得到了极好的控制,刚柔、轻重对比的转换显示了她技术上的无懈可击。回想起曾经好评如潮的席夫,造句过于细腻,指触过于敏感,气息过于纤弱,在气势与音量上都感觉不足。老资格的布伦德尔也是以稳健的“弱奏”基调为全曲布局,虽然有不少细微之处可以玩味,但拉格娜在“强势”中去处理“弱”,的确让我们更兴奋,那种音效有时候让人想到了管风琴。拉格娜的巴赫,特别是托卡塔的庄严,凸显了巴赫键盘乐中德意志的属性,带给听者对巴赫键盘乐的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