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灯塔的光:一个世纪的回声

昨夜的巴赫

字体:16+-

凌晨两点突然醒了。起身下意识地摸进听音乐的那间斗室,打开台灯,昏黄的光泄在地上,从架子上取出一张唱片塞进随身听,是巴赫的《平均律》,看一下封套,演奏者是费舍尔,老资格的瑞士钢琴大师。

音乐这东西很奇妙,不像一幅画、一部小说,需要安静地端详或者是阅读,音乐是活泼泼的,琴声一出,只一句就把你的心迷了。尤其是独奏,对于听者来说,那是两个人之间的会心,是生命的碰撞。无论哪个时代的作品,只要对了心思,历史的帷幔一下子就消失了。听着听着,感觉费舍尔已经离开,由巴赫接手继续弹奏,暗夜之中,似乎老巴赫就在我的隔壁,声息扑面。

春寒料峭的3月,巴赫让我想到了一部电影。

《辛德勒名单》记录了一个又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1943年3月13日。在波兰克拉科夫犹太人区,纳粹策划了令人发指的大屠杀。在杀戮犹太人的场景中,小女孩的红色上衣与黑白画面形成了极其强烈的视觉反差,她蹒跚地躲进街边的店铺,转眼间却出现在运尸车上。这个至关重要的转接,显示了斯皮尔伯格深邃的功力。这还没有完,大师继续引领着我们。当枪声、刽子手的皮鞋踩踏楼梯声、老人孩子的呻吟哭喊声混成一片时,一个年轻的德国军官竟然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似的,在一个房间里旁若无人地弹奏着巴赫《平均律》中的一首赋格曲,其间还有两个德国兵探头进来,一问一答地插话说,“巴赫”?“莫扎特”。无数窗口闪烁着的枪弹的火光,欢快的旋律、流畅的演奏一直伴随着整个杀戮过程。这样的刺痛让人难以承受,如此优雅而又如此残忍,这些纳粹士兵用沾满鲜血的双手和道貌岸然的仪态践踏着人道与人权,他们共同污损着德意志文化。

巴赫不能阻止什么,他只是在历史的深处照见魔鬼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