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求学路狭窄而拥堵,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近年来,这条“农转非、谋功名”的路越来越难走,明智者自当另辟蹊径。
“学而优则仕”,是传统求学的基本指向,也是千百年来农家子弟实现“升官发财”人生梦想的基本途径。远的不说,至少我们这些“80年代的新一辈”,无论是“土生土长”的乡村青年,还是“上山下乡”的城市青年,除了个别有特殊背景和门路的,大都是借着“恢复高考”的东风,才走出农村“广阔天地”而进入城里“高楼大厦”的。
三十年前,对于那些安于老老实实、循规蹈矩的“好孩子”,惯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好学生”来说,这条传统科举应试求学路,可能是最合适、最省事、最经济和最安全的人生选择。在我们那个年代,只要你按部就班小中大学一路走下去,老老实实接受老师教导,认认真真接受并牢记书本知识,踏踏实实完成各级学业,一旦上了大学不仅意味着一般的“成功”,而是如当年“登天子堂”般成为“天之骄子”,根本没有什么悬念。
说到这里,我要提及一个“成功人士”,以及与他有关的一个情景故事。这就是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先生,他可算是我们这代成功人士中的一个佼佼者。
一次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访谈节目中,主持人问他:“像你这样一个大西北农家出身的孩子,是怎么成长为北大教授和著名经济学家的?”张教授回答说,“稀里糊涂。”主持人追问:“这怎么说法?”张教授解释说:“我走到今天,并不像通常所说的那样,从小就树立了什么远大志向,就明确要当什么北大教授或经济学家,而是一级一级上好学,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把我能做的事情做好,一年级我是班上最好的,小学阶段我是小学最好的,中学阶段我争取做到最好,大学阶段也是如此走过来的,这样一路走下来,稀里糊涂就走到北大当了教授,成了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