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多元成功路:与农村青年谈人生选择

怎样破解农村孩子求学路上遭遇的新“潘晓困惑”

字体:16+-

每代人有每代人的困惑,但困惑的立意、境界和根由存在很大差异性。进不了重点高中、考不上好大学,难道真的是我们当代青年的最大人生困惑吗?

在前文引述我早年所写的“革命家史”文字时,老是提到一个当今青年可能感到莫名其妙的名字——“潘晓”,现在我们就回过头来,给大家交代一下这话语的历史背景和来由,并专门讨论一下当代农村青年面临的人生困惑,以及这种困惑与父辈们的困惑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差异性。

1980年夏,也就是我在大学一年级下学期时,当时绝对权威的全国性青年读物《中国青年》杂志,刊载了一个署名“潘晓”的“读者来信”,题为“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提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这个在当时看来绝对“雷人”的观点。其真实作者,是当时北京经济学院(现在的首都经贸大学)男学生潘祎,和一位在北京某工厂上班的女青年黄晓菊。

在这个“被编辑”了的读者来信中,两位青年大胆直白地“**诉说”,立刻引起“山摇地动”,并惊动了当时的国家高层领导。随即,相关部门和领导介入此事,并“正面引导”全国千百万青年,展开了一场关于人生观的大讨论。

在将近三十年后的今天,难道我们的青年朋友就没有困惑了吗?令人遗憾的是,不仅问题依然存在,而且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过今天的新“潘晓困惑”,不是由两个身处城里的男女青年提出来的,而是由“一个怎样也进不了重点高中的农村孩子”喊出来的;只是,最初发出呼喊所借助的媒体,从《中国青年》杂志转移到《中国青年报》,虽然也同样是以“读者来信”的形式刊发;当年的“人生大讨论”是在大一统的正面引导下“有序”展开的,声音单一而清晰;而今是在多元化的网络媒体传递下平等“互动”评说的,声音嘈杂而模糊。但是前后对照、彼此参照来解读,可以发现很多微妙、尴尬且无奈的人生选择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