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尼古拉一世(1825—1855年在位)似乎没有像彼得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那样闻名遐迩。然而,尼古拉一世的内外政策却是这个帝国的专制传统、霸权主义的典型代表。苏联历史学家称尼古拉一世统治时期为“专制制度的顶点”。这个尼古拉在国内“直言不讳、肆无忌惮地力图实行专制统治”[1],因而在群众中得了个“棍子”的雅号,被称为“棍帝”。在国外,他充当“欧洲的宪兵”,不断向外扩张,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外交史》上对他作这样的评论:他“是中欧各国政府的灾星,是加害欧洲社会一切进步阶层的妖魔。但到后来却因为把握不住外交方向,走上意外的裂了口的深渊,以致跌下去摔死了。”[2]是的,这里除了“把握不住外交方向”一语有些含糊不清,需要后面的事实说明以外,其他都很明确。他确是欧洲的“灾星”和“妖魔”,他最后爬上了欧洲大陆霸权的顶峰,在那里跌进“裂了口的深渊”。这个沙皇死于1855年2月18日,即当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最后失败之前,他亲自布置的欧巴托里亚战役刚刚失败之后。死因不详,“感冒转肺炎”、“服毒自杀”、“被毒死”说法不一。大部分历史学家都认为他是服毒自杀的[3]。
克里米亚的败绩,如尼古拉一世的宫廷御用评论家巴高金所评论的:“这是俄国五十年来推行的政策所结下的最苦的果子。”[4]俄罗斯帝国所收获的这个“最苦的果子”,乃是由沙皇尼古拉一世及其长兄亚历山大一世亲自培育的。并且,尼古拉一世在其寿终正寝的时候,还把俄国的这一场灾难(克里米亚战争还未结束)作为遗产交给了他的儿子亚历山大二世来继承。这场灾难也教育了俄国人民,使他们更加认清了封建农奴制的腐朽,并起来摒弃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