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俄国与欧洲:一个国际关系史的视角

一、40年苏联史研究的简单回顾

字体:16+-

自1949年新中国建立,我国史学界对苏联史的研究,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即1949—1956年(苏共“二十大”);1956—1969年(珍宝岛事件);1969—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至今。这四个阶段对苏联史研究的内容和重点有明显不同,结论也有许多变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到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前,我们对于苏联历史,也如同对于苏联其他方面的情况一样,主要是学习、翻译和介绍,还谈不上有多少独立的研究。特别是自从1953年开始,我国实施国民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后,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成为重要任务,《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被规定为全国干部必读课本。高等学校公共必修的《马列主义基础》课,也以《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为基本内容。《教程》也是研究苏联史的主要依据。这一期间,也翻译出版了一些苏联通史和专史著作,如潘克拉托娃主编的《苏联通史》(1~3卷,张蓉初等译,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梁士琴科的《苏联国民经济史》(第2卷,李延栋等译,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卷,1959年出版),在《学习》杂志、《学习译丛》、《史学译丛》及其他一些报刊上,也发表了一批介绍苏联历史,特别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面的文章和翻译资料。

1956年苏共“二十大”对于我国史学界对苏联历史的研究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主要是在反对个人崇拜和对斯大林的评价方面,至于对这次大会的全面历史评价,在当时远未提上日程。对于苏联历史,开始了初步的独立思考和研究。如对苏联30年代肃反“扩大化”(当时的提法)的问题。60年代初,中苏两党发生了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论战,对苏联现代、当代历史的研究都以“九评”(即对苏共中央公开信的9篇系列评论文章)的精神为指导,直到“**”开始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