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革命前俄国历史的研究,已经提出的问题比较广泛,可以说,各个时期的重要问题差不多都已经涉及,从东斯拉夫人的起源和罗斯建国,直到1917年二月革命,有很多问题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或者有不同的意见争论,归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关于俄罗斯专制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问题。俄罗斯专制制度是苏联历史的一个敏感的问题,经常受到各方面学者的重视。19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我国学术界介绍了苏共“二十大”后苏联重评伊凡四世的情况,同时也发表了论述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以及伊凡四世在巩固中央集权国家中的作用的研究论文(李天祜:《论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载《历史教学与研究》(甘肃师大学报副刊),1959年第5期;孙成木:《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载《历史教学》,1963年第4期;徐景学:《伊凡四世在巩固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中的作用》,载《哈尔滨师院学报》,1963年第2期)。近年来关于俄罗斯专制制度形成及演变的研究有新的进展。白玉、张广翔论述了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政治制度的早熟性,提出了“政治因素多于经济纽带的联系,政治上的成熟先于经济上的成熟”的论点(《试论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政治制度的早熟性》,载《苏联历史》,1986年第1期)。这对于研究俄国专制制度的演变和革命的发生也是有启发的。赵克毅把俄国封建君主制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等级君主制(形成于16世纪中叶),绝对君主制(形成于彼得时代),受到资产阶级影响的君主制(从开明君主专制开始)。相关文章有:《俄国封建君主制的演变》,载《史学月刊》,1986年第6期,《帝国主义时期沙皇专制制度的实质》,载《苏联历史》,1983年第2期;《俄国国家杜马的形成及其实质》,载《世界历史》,1983年第6期。最近几年,有一些文章论述了20世纪初专制制度的演变。南宫认为,1905年革命后,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地主经济衰落分化,因而沙皇制度对资产阶级从物质依赖转到政治依赖,“六三政变”后,沙皇专制制度逐渐演化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工具。孙成木认为,国家杜马的性质是专制制度企图同资产阶级结成某种政治联盟的形式,它是议会的变种。王清和认为,“改行君主立宪”是1905年10月以及俄国国家组织形式的特征,它标志着沙皇制度向资产阶级君主制的进一步演变。(《从无限专制制度到改行君主立宪》,载《世界历史》,198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