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俄国与欧洲:一个国际关系史的视角

题外二则

字体:16+-

一、《中庸》原旨新探

自从“中庸之道”被戴上“阶级调和论”的帽子以后,作为“四书”之一的《中庸》也很少有人提及。近日,我重读《中庸》,深感把“中庸之道”与“阶级调和论”扭在一起,不符合《中庸》原旨。我认为有重新加以研讨的必要。

《中庸》一书乃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子思为什么作《中庸》?朱熹在《中庸章句序》里说:“《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胡文良等人在以后的注解中也说,子思时百家并起,子思忧道学之不明,而举其源流功效,以诏天下。子思认为,“中庸”乃孔子立道之极,所以专门把孔子关于“中庸”的言论辑录在一起,并加阐发,用以说明仲尼所言无非“中庸”也,仲尼所行无非“中庸”也,以此与当时并起的百家之说相区分。

那么到底什么是“中庸”呢?在《中庸》一书里我们没见到孔子和子思给它下个完整的定义。但是,从他们对“中庸”的论述里却可以找到对它的解释。

子思所引孔子直接提及“中庸”的语录只有几段,我们不妨把其中主要段落引述出来,以阐明孔子所提“中庸”的原旨。孔子首先指出,“中庸”是一种至善至美之道,但早已很少有人能做到了(《中庸》卷一: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但是孔子认为舜和颜回都是能做到“中庸”的。在谈到舜为什么能达到“中庸”的时候,他有一段精辟的说明,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他所提倡和歌颂的“中庸”究竟是指什么。“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共斯以为舜乎!’”这里是说,舜之所以为大智,因为他能在群众中调查研究,听取最平凡的意见,隐其恶而扬其善,对两个极端的意见弃而不用,而把那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中”用之于民,所以舜才成其为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