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问孔子:“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曰:“其恕乎!”孔子把“恕”视为人们应该终身奉行的座右铭。何谓“恕”?孔子解释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后来又进一步阐明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由此可知,“恕”的主旨在于推己及人,以达到人与己的统一。如果人际关系能够这样和谐统一,社会自然安定。奉行“恕道”,要求宽以待人,即能“赦小过”,不要把人家的某些缺点揪住不放;“居上不宽”是不好的。
“恕道”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位置。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宽以待人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这是我们的先师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遗产。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大力弘扬“恕道”,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建立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深远意义。
长时间以来,人们对于一种社会现象甚为困惑:在一些公共场合,话难听、脸难看,出口伤人,无谓争吵者,已司空见惯;因一点小事而拳脚相加,乃至头破血流者,亦时有闻见。一个有几千年文明的礼仪之邦,为什么这样?颇令人费解。难怪有人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文明礼貌,我们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可不文明、不礼貌者从不见少。不久前,一位台湾作家写的《吵架——北京印象》一文见报后,人们又是一番感慨!有人又想起要抓一抓“窗口行业”了。其实,何止是“窗口行业”?常见人动不动发火,也不知为什么,莫名其妙。两个骑车人,忽然吵起架来,与“窗口行业”何干?“吃了炮仗药了!”人们没好气地这么说。
我们的人际关系是不是有点什么问题?
我一直认为,长时期奉行的“斗争哲学”,在人与人之间留下了各种伤痕。而“恕道”,几十年没人提了。在“史无前例”的“**”中,作为“孔孟之道”的“恕道”,属于被“批倒批臭”、“扔进历史的垃圾堆”之列。那时经常被引用的“经典”是“痛打落水狗”。而《农夫和蛇的故事》更是批判“恕道”的最有力的“武器”。在我今天把孔先生的“恕道”从“垃圾堆”里捡出来拍拍灰尘加以颂扬的时候,我还不得不面对关于“农夫和蛇”的诘问:“对毒蛇(或曰‘阶级敌人’)能讲‘恕道’吗?”提问者“理直气壮”、振振有词。我想回答的是:如果因为世界上有毒蛇和落水狗便不能弘扬“恕道”的话,那就等于承认,这世界上除了自己以外,都是毒蛇和落水狗了!世界是这个样子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