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别尔是俄国20世纪少有的一位极其简洁而又深沉的天才作家, 其独具特色的小说创作, 使他在俄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也获得了西方世界的高度评价。
一、屈死的天才而天真的作家
巴别尔(1894—1940), 出生于敖德萨一个犹太农机商人家庭。按其自述, 他幼年主要学习希伯来文、《圣经》和犹太法典, 后就读于敖德萨商业学校, 阅读了俄国古典作家的作品, 并学习法语, “记熟了法国古典作家, 同敖德萨的法国侨民接近并且从十五岁起开始用法语写作”, 尤其喜欢法国作家福楼拜, 受其影响很大。1915年来到圣彼得堡, 并开始向多家刊物投稿, 但无一成功。1916年底, 遇到了高尔基。他在《自传》中写道:“我的一切都归功于这次会见, 我至今都满怀爱戴和感激之情提到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即高尔基——引者)的名字。他在1916年11月的《年鉴》(一译《编年史》——引者)上刊发了我的处女作……他教给我非凡的重要的东西, 随后, 当我的两三篇还过得去的青年试作获得了偶然的成功时……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便打发我到人间去了。”接受高尔基深入生活、好好研究生活的劝告, 巴别尔1917年到部队服役, 到过罗马尼亚前线, 随后在契卡和教育人民委员部供职。1918年, 参加了粮食征集工作。1920年加入布琼尼的第一骑兵军, 参加了波兰战役。后来, 他先后在敖德萨、彼得堡、梯弗里斯工作过, 当过印刷厂排版负责人、新闻记者。然后, 发表了一系列小说, 以其简洁而深沉的风格一举成名, 产生了颇大的影响。
1939年5月, 巴别尔被捕, 罪名是“积极参与反苏的托洛茨基组织的活动”, 充当“法国和奥地利政府的间谍”, 在严刑拷打下, 巴别尔屈打成招, 违心地承认了这些莫须有的罪名, 但事后他三次致函检察院, 称由于怯懦供词中多有不实之词, 而且诬告了无辜的人, 要求申辩, 但检察院根本不理睬他。留存下来的狱中绝笔体现了一个作家对创作的热爱和对自己无辜的声明:“1916年, 我写完我的第一篇故事拿给高尔基看……然后我参加了内战。1921年我继续写作。近来我一直忙于到1938年底已完成第一稿的一部作品的写作。我完全无罪, 我从未做过间谍, 我也没进行过任何反对苏维埃的活动。审问时我的证词, 是自我诽谤。我只有一个请求, 那就是允许我完成我最后的作品。”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 尤其是面对让他冤枉入狱、根本不爱惜人才的某些人, 他竟然请他们让他完成自己尚未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这要求是多么纯粹、简单, 富于作家神圣的责任感, 但又是多么天真!而他最后终因莫须有的罪名被处死, 成了一个屈死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