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特切夫是俄国当今公认的五大诗人之一, 也是西方公认的三大古典诗人之一(另两位是普希金、莱蒙托夫)[1], 由于其深邃而超前的思想, 被称为诗人哲学家, 并于199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追认为世界文化名人。
一、探索的一生
丘特切夫(1803—1873)是俄国19世纪一位杰出的天才诗人, 他的诗歌在普希金之外, 另辟蹊径, 把深邃的哲理、独特的形象(自然)、瞬间的境界、丰富的情感完美地融为一体, 达到了相当的纯度和艺术水平, 形成了独特的“哲理抒情诗”, 对俄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俄国诗歌史乃至俄国文学史上, 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地位。这在俄国已成为文学史的基本常识, 在当代也得到了世界的公认。
丘特切夫诗歌的第一个中文译者瞿秋白指出:尽管丘特切夫诗才高超绝伦, 但“一生行事, 没什么奇迹”。丘特切夫1803年12月5日(俄历11月23日)诞生于俄国奥尔洛夫省勃良斯基县奥甫斯图格村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8岁开始跟从当时著名的诗人和翻译家拉伊奇(1792—1855)学习古希腊罗马哲学与文学、德国哲学与文学, 翻译了一些古希腊罗马诗人的文学作品。1816年, 他得到莫斯科大学教授、诗人梅尔兹利亚科夫(1778—1830)的赞赏和指导。1819年秋, 进入莫斯科大学语文系学习。1821年冬, 大学毕业, 获得文学副博士学位。1822年2月进入俄国外交部工作。同年6月, 成为俄国驻巴伐利亚慕尼黑外交使团的人员出国工作, 在国外生活了22年, 并有两次婚姻, 都娶德国贵族女子为妻。1843年, 才返回俄国, 担任外国文学书刊检察机关的官员。1850年, 与24岁的俄国美女杰尼西耶娃(1826—1864)恋爱, 并另外组建一个家庭, 同居14年, 生了3个孩子, 直到1864年杰尼西耶娃因病去世, 创作了著名“杰尼西耶娃组诗”22首。1873年7月15日, 他在皇村去世, 享年7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