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发生认识论”创始人的皮亚杰(J.P.Piaget,1896—1980),其影响早已超越了瑞士本国,闻名世界。他的儿童心理学理论在心理学界赢得了最高声誉,被认为是心理学领域中独树一帜的里程碑。他的学说不但影响了整个心理学的发展方向,而且还直接导致了儿童教育、学校教学与儿童文学的深刻变革。皮亚杰的学说与儿童文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这不仅因为这个学说的研究对象与儿童文学的接受对象具有一致性,而且由于它对考察带有原始思维精神的儿童文学及其接受对象的审美心理结构有着哲学认识论上的意义,同时还对儿童文学的审美创造实践与理论建构发生着实质性的影响与启迪。皮亚杰的学说对儿童文学审美创造的启迪是多方面的。
一、“泛灵论”与儿童文学审美创造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一种处于“横向思维”与“社会化思维”之间的思维,谓之“自我中心的思维”。这种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主客体不分。同原始人一样,儿童缺乏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不能区分主体与客体,把主观情感与客观认识融合为一,即把主观的东西客观化,把世界人格化,这在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皮亚杰把儿童意识中物我不分、主客不分时,客体对主体的依赖关系称作“依附”(adherence)。随着儿童智力的发展,主体与客体逐渐分化,这种依附也就逐渐减弱。不同程度的“依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1],儿童的“泛灵论”即是最重要的一种。
儿童意识中的“泛灵论”是与原始意识中的“万物有灵论”同构对应的。这种观念认为大自然的万事万物由于各种看不见的精灵而具有生命。不但许多无生命的东西有生命,而且还和人一样有感觉与意识。在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洪荒时代,当赤身**的原始人面对喜怒无常的自然现象时,惊恐和疑惧就同时笼罩着他们。天上有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地面有滔滔洪水、森林大火、毒蛇猛兽……原始人无法理解这一切,便只好求助幻想和虚构,按照人的面貌,把自然万物人格化,这就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这种观念进一步发展,就衍化为图腾崇拜、神话与巫术。图腾崇拜是人类在最低级的社会中对安全期望的非理性投影;神话是“人类最初发展阶段的体验的遗产”,是使人“胆战心惊”的诗(容格语);巫术则是人类童年时代任意组合的逻辑思维所产生的神秘交感。作为生命黎明时期的儿童,他们的思维对外在物理世界的把握与原始人一样处于模糊的混沌状态,分不清物理世界与心理世界,分不清思维的主体与思维的对象,所以也分不清现实的与想像的东西,这就导致了儿童的泛灵观念。在儿童眼里,太阳会对人笑,月亮会跟人走,夜空闪烁的星星是在调皮地眨眼晴,闪电惊雷、狂风大雨是天公在发怒。而儿童正是这样通过泛灵观念把情感和意识赋予整个世界,使活动着的有机世界更加活跃昂扬,使僵死的无机世界充满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