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最大的特殊性在于:它的生产者(创作、编辑、批评)是居于社会统治地位的成年人;而消费者(购买、阅读、接受)则是在社会上处于被支配、被照顾地位的孩子。这种由上而下的单向给定方式,势必具有这样的问题:成年人是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在作品中又是如何理解、把握和表现儿童的?成年人持有什么样的儿童观,不但直接决定着少年儿童的社会地位、生存状况以及人格独立性、自主性、自尊心、自信心,而且也决定着儿童文学的发生、发展,决定着儿童文学的创作思想、美学追求、价值承诺、表现形式乃至用词造句等。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儿童文学发展史,就是成年人“儿童观”的演变史,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就有什么样的儿童命运、地位、待遇,也就有什么样的儿童文学艺术精神与美学品性。这里可以毋庸置疑地说:儿童解放的根本问题是成年人的“儿童观”问题;儿童文学的根本问题是成人作家的“儿童观”问题;儿童文学的审美创造、艺术追求的根本问题也是“儿童观”问题。无论从外国儿童文学发展史,还是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考察,“儿童观”在任何情况下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章将探讨儿童文学的四种美学倾向:教育主义、稻草人主义、卢梭主义与童心主义。这些倾向反映了人们看待儿童的四种“儿童观”。
一、“教育主义”的儿童观与儿童文学审美创造
文学具有认识、教育、审美、娱乐、调适心理等多种功能。主张儿童文学应当突出教育功能的论者认为,“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1]“儿童文学担负的任务跟学校教育是完全一致的”,它应当“辅助学校教育,成为对广大少年儿童进行全面教育的完整的系统的教育部署的一个重要环节”[2]。但是,对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不应作单一的、机械的理解。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是多种多样的,它既可以对小读者进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也可以进行知识教育、语言教育等,大到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小到拾金不昧的教育,都属儿童文学教育功能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