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听音乐的心态越来越不同于从前,似乎有意逃避复杂而趋向于简单,却又在所谓“简单”的音乐中动辄沉溺,更难于自拔。比如贝多芬,在差不多20余年没有系统听过他的交响曲之后,因为阿巴多去世的缘故重新听起他的三套DG录音,竟一下子爱得如醉如痴,特别是阿巴多在世纪之交执棒柏林爱乐录制的新版,再次听来,似乎比十几年前初次接触他的“净版”理念更觉心意相投,深感冥冥之中必有天意。正是有阿巴多向“本真主义”致敬之举在我心中先入为主,才使我日后能够为诺灵顿的斯图加特版深深痴迷,享受到爱乐之旅最难以言表的欣悦与幸福。
一旦进入贝多芬的世界,对音乐最赤诚最朴素的爱顿时如春天回归,多半生的聆乐记忆纷至沓来。怎能忘记禁锢年代托斯卡尼尼的“快转黑胶”?怎不感恩卡拉扬20世纪60年代版的“宝丽金”盒带周而复始日复一日地被听到停转?还有对瓦尔特的“哥伦比亚”交响乐团在第一时间的故意错过,因为实在想不通这位马勒传人怎会去“毒巢”哥伦比亚指挥贝多芬?就交响曲全集而言,往昔岁月的惊喜总是不断,伯姆的方正密实、博尔特的从容贵气、克里普斯的温暖流畅、旺德的稳健张力、马舒尔的通脱率真、科林·戴维斯的气定神闲、克伦佩勒的亲切自然、赛尔的雅致精妙、伯恩斯坦的雄浑狂放……粗粗统计下来,我听过和拥有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应该在30种以上,关于每一个的初次聆听都可以讲出一个故事。
在这么短的文字篇幅里做一个贝多芬交响曲的推荐实为痛苦之事,也许以追求实惠的理由稍微反下主流比较容易讨巧。施密特-伊瑟施塔特指挥贝多芬的套装8张除交响曲之外,尚包含5首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以及《爱格蒙特》序曲、《大厦落成》序曲和《莱奥诺拉》第三序曲,钢琴家是巴克豪斯,小提琴家是谢林,乐团是维也纳爱乐和伦敦交响,录音年代在1958—1969年之间,音效相当容易接受。施密特-伊瑟施塔特具有老派德奥大师风范,速度偏于宽缓,音色质朴温暖。具有同样性价比优势的是PHILIPS(现改为DECCA商标)“DUE”系列的5套共10张CD,交响曲由马舒尔指挥莱比锡格万德豪斯乐团,同时又补有《大厦落成》、《费德里奥》、《克里奥兰》、《斯蒂芬王》、《雅典废墟》和3首《莱奥诺拉》序曲等。C小调合唱幻想曲的钢琴演奏者是布伦德尔,海丁克指挥伦敦爱乐乐团伴奏。20世纪70年代正是模拟录音的好时候,所以尽管属于中价品质,但比起今天的廉价套装仍是优势明显。钢琴协奏曲的版本更不可轻视,如日中天的科瓦切维奇与科林·戴维斯的伦敦交响乐团的合作,几可称之“全集”范本,再配之皇家音乐厅乐团首席克莱伯斯演奏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阿劳、谢林、斯塔克小提琴、大提琴与钢琴三重协奏曲,实在是足金足量白送的感觉。如果再多点好奇心,那么贝多芬根据小提琴协奏曲改编的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在这里便是唯一的录音了,钢琴家和乐团是哪个都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