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许多爱乐者望而却步的勋伯格,其脍炙人口的作品并非都挂有他的“十二音”标签。对瓦格纳、布鲁克纳和马勒一往情深的人,一定与勋伯格有天然的亲近感。在令人向往并炫目的世纪之交的维也纳,杰出的艺术家总是通过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彼此发生着影响历史进程的交集。勋伯格同马勒的夫人阿尔玛一样,都是策姆林斯基的学生。勋伯格后来成了马勒最忠实的追随者,同时他娶了策姆林斯基的妹妹。
听勋伯格,一定要从他完成于1901年的交响诗《佩利亚与梅丽桑德》开始,这里有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甚至马勒的影子,是晚期浪漫主义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唱片史上第一个被广泛重视的版本毫无疑问属于卡拉扬20世纪70年代的录音,但是它在90年代之后至少被两个版本超越。西诺波利与爱乐乐团版让我见识了勋伯格音乐的丰富感及其变化的层次,只是结构有时会失衡。蒂勒曼与柏林德意志歌剧院乐团的演奏能够使人一口气听完并被深深感动。在这个版本里,冷峻与热忱总是交织出现,瓦格纳或马勒式的浪漫主义情怀如波涛起伏,感天动地。蒂勒曼在音乐诠释时所表现的细腻情感与作品的现代性有恰如其分的契合。看似散漫的铺陈,却有严谨的内在逻辑做支撑。和西诺波利相比,蒂勒曼的音色不张扬华丽,乐句过渡更自然,给人的感觉是蕴含着深不可测的能量。
与《佩利亚与梅丽桑德》同年完成的乐队康塔塔《古列之歌》是我最爱的勋伯格,却长期以来被视为作曲家最微不足道的作品,虽然最近20年录音版本逐渐增多,但音乐史上却仍然没有给予它应有的地位。第一个录音名版来自小泽征尔与波士顿交响乐团(1979年演出实况),清新自然,是指挥与乐团处于蜜月期的见证。饰演瓦尔德玛尔的麦克拉肯明显比后来的演唱者声音高亢稳定,丰富的歌剧演唱经验使他的情感表达十分丰富,充满想象力;诺曼的托娃同样情真意切,楚楚动人,该角色需要一个宽广的音域,所以许多版本都是用瓦格纳歌手担纲,在声音的甜美和颤音上会有不足。夏伊与柏林广播交响乐团录于1985年的版本本身音响丰沛,冲击力极强,朗诵者和梅塔版一样请出了伟大的汉斯·霍特。拉特尔与柏林爱乐乐团的录音是他2002年正式执掌柏林爱乐之前一场音乐会的实况,独唱阵容堪称当时最强,声音纯净而无杂质,男高音莫泽尔修养精湛,叙述性与抒情性非常动人。玛蒂拉比她唱歌剧时候内涵丰满多倍。冯·奥特的声音一出,你便相信一切都未曾真正发生过,童话世界的善与恶全由她说了算。拉特尔的乐队提炼出众多细节供你琢磨,在大结构不失的情况下,让听者享受到一次灿烂豪华的晚期浪漫主义的最后光芒照耀,声音像晶莹的碎片四处洒落,纷纷扬扬地落在所有人的身上,无比温暖,无比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