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国现当代文学:从波德莱尔到杜拉斯

第四节 阿尔图·兰波

字体:16+-

一、生平与创作

可憎的伙伴并不知道真情:

在这个孩子身上修辞学的谎言

崩裂如水管,寒冷造就了一个诗人。[1]

这是被誉为“奥登一代”的英国诗人奥登在以《兰波》为标题的诗中对兰波的描画。

阿尔图·兰波1854年10月20日出生在法国的沙勒维尔,父亲是陆军军官,母亲生性专制,兰波深受其苦。少年兰波得不到母爱。他在上中学后,表现出了对诗歌的狂热并得到修辞老师的理解、鼓励和指导。他不但是最优秀的学生,同时性格里已经表现出对世俗社会的鄙视和反抗,他感到自己身上萌发了对诗歌的偏爱和难以遏制的诗歌才华。1870年,他以一篇拉丁诗获得学区竞赛第一名,还在巴黎的《大众杂志》发表了他的第一首诗《孤儿的新年礼物》。这一年7月,普法战争爆发,他失踪了。他只身乘火车来到了巴黎,因无钱买票,半路上被拘捕,后来他的老师代交了罚款,才把他带回了沙勒维尔。到了10月,学校已经开学,他辍学之后,再次出走,游**于法国北部及比利时,过着饥寒交迫,然而无拘无束的生活。1871年2月25日,他卖掉自己的手表,又去了巴黎,在极度饥寒中生活了半个月,于3月10日步行回到了沙勒维尔,之后他的性情大变,写出了许多愤世嫉俗、最激烈、最愤慨的诗歌,表达对现实生活的厌恶,对纯真生活的向往以及善恶之间的搏斗意识。他经常饮酒,拒绝工作,反对宗教,不遵守纪律。3月18日爆发了巴黎公社革命,5月28日,巴黎公社被镇压在血泊之中。在此期间,兰波是否去过巴黎,人们的争议很大。4月18日到5月12日,人们不知道他去了哪里。5月13日他回到了沙勒维尔,给他的修辞学老师乔治·伊桑巴尔写了一封信,就是他的第一封所谓的通灵人的信。信中兰波表达了对屠杀巴黎公社革命者的强烈不满:“我将是劳动者。当狂怒把我推向巴黎的战场时,我便有了这样的想法。无数的劳动者倒在了那里,而我还在给你写信!现在还要工作,我永远、永远都不再工作,我罢工了!”[2]同时提出了著名的“我是他者”的观点。两天以后的5月15日,他给自己老师的朋友保尔·德·维尼写了第二封所谓的通灵人的信,提出了自己的诗歌理论。由于他的新美学思想无法用现存的语言形式表现,所以他提出了寻找能够表现自己感觉的语言,必须创作属于自己的感官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