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索莱尔和让·皮埃尔·法耶属于新小说的边缘作家,他们曾围绕在《原样》(1983年更名为《无限》文学季刊)杂志周围,不满足新小说的发展模式,并肩树立了小说在形式和语言上的大旗,被称为“反文学”的舵手。菲利普·索莱尔生于1936年,原名菲利普·若瓦约。1960年,索莱尔创办《原样》杂志,吸引了一大批青年前卫作家和理论家,他们以杂志为阵地,提出了许多颇具颠覆性的理论,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思想理论流派——“原样派”。“‘原样派’既是一个理论研究团体,也是一个从事文学实践的团体,他们不仅要求文本理论可以结合文学实践,而且进一步要求文本理论必须与文本写作合二为一”。[1]作为“原样派”领袖的索莱尔提出了“文本写作”的内涵,他指出,自从有了作家,世界上只有一本书,这是一本冗长的、连续的、却无法完成的无名的书。这就强调了互文的重要性。索莱尔认为,任何文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处在一个或多个文本的结合部,文本与文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永无止境。
1965年,索莱尔发表了《悲剧》,这是一部没有情节的小说,整部作品由64首歌组成。像是一个棋局,用文字和话语去填满棋盘的64个方格。黑白棋局,“我”和“他”是一对模糊的主体对应关系。“我”不知道我将要干什么、过去干什么、甚至现在是谁都不知道。在这里,作家表达了对主体“我”的意义和存在的怀疑,其实也是对传统小说主体人物的否定。
1968年发表的《数字》更是文本写作实验的典范。小说共有四段,各段占文本篇幅的四分之一。第一、二、三段作者采用的是未完成过去时,第四段用的是现在时。小说运用开放性的叙事结构,由一个个断断续续的场景推动着情节的展开。由于时空的交错,读者看到的只是一个影像,而不是真实的现实以及现实中的人。这给文本的解读增加了阻隔,也给读者留下了各种潜在的可能的意义,增加了文本的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