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国现当代文学:从波德莱尔到杜拉斯

第六节 洛特雷阿蒙

字体:16+-

一、绪言

所有深邃的思想都有一个面具,开启面具的过程往往扑朔迷离。洛特雷阿蒙就是这样一位戴着面具的人物。一个多世纪以来,面对这位年仅二十四岁就离开人世的诗人,文学批评界对他的关注此起彼伏。由于其作品的复杂性和极端性,各方学者对这个曾经一度被置于世界诗歌发展史边缘地带的诗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明白,我行将完全毁灭。”的确,除了《马尔多罗之歌》、两篇《论诗》和几封书信之外,他短暂的生命留给我们的线索少之又少。然而他的作品却如洪水猛兽一般充满了反叛和摧残,对一个没有丝毫防备的头脑来说是“不安全的”。有人认为洛特雷阿蒙的作品充斥着梦呓般的胡言乱语,只是一个不羁少年的信口雌黄,根本称不上文学作品;也有人认为作者是哗众取宠、不怀好意的恶作剧制造者,说这部作品是一个骗局,一种滑稽现象。对这些评论意见,好像洛特雷阿蒙在自己的诗句中就曾经预见过似的:“古老的海洋,你的水是苦涩的,味道和批评界评论美术、科学和一切事物时分泌的胆汁一模一样。如果一个人有点天才,那他就被当作白痴。”[1]

在肯定的评论中,最重要的来自超现实主义流派。布勒东认为洛特雷阿蒙代表了现代诗歌的强大动力。阿拉贡说:“一旦我们开始品味《马尔多罗之歌》,所有的诗歌都会显得乏味而且做作。”

洛特雷阿蒙的《马尔多罗之歌》全集于1869年交给拉特鲁瓦出版社出版,但是由于当时严格的文化审查而最终未能面世。几年后,这个版本由拉特鲁瓦卖给了在比利时的法国编辑兼书商洛泽。洛泽为原版本更换了封面并注明于1874年出版。1885年,正是在洛泽的书店里,《马尔多罗之歌》引起了《青年比利时》主编马尔斯·瓦尔和几个为该杂志撰稿的诗人的注意,从此开始在一些作家中传阅。随后,该作品又被推荐给于斯曼、布洛瓦等人。在诗人死去20年后的1890年,《马尔多罗之歌》的再版是诗人真正意义上的复活。1891年,古尔蒙在名为《Le Mercure de France》的杂志上再次提到这部作品,他认为,“如果精神病医生读过这本书,他们会将作者归入受迫害狂之列,因为他只看到了他本人和上帝,而且上帝令他不安。”拉尔博于1914年2月在《La Phalange》中分析并评价《马尔多罗之歌》,阿拉贡称之为“极其珍贵的资料”。而后,阿拉贡和布勒东都抄写了保存在法国国家图书馆里的《马尔多罗之歌》和《论诗》,并且在1919年4月和5月的第二期、第三期《文学》杂志中对作品的内容进行了详细地介绍,极力赞扬了这种文学革命,奉洛特雷阿蒙为超现实主义的先驱,并写下了《洛特雷阿蒙代表了现代诗歌的绝对状态:听听超现实主义的革命!》。布勒东说:“直到今天,我都完全不能冷静地看待这种好像超越了一切人类之所能的意义。”布洛瓦评价说:“至于文学形式,在这里找不到。这里是流动的熔岩,是荒诞、邪恶和凶残。”对文学界的墨守成规与故步自封极为不满的超现实主义创始人之一的艾吕雅则称:“在1866年到1875年之间,诗人们都在系统化地将行将分裂的东西聚合在一起,洛特雷阿蒙做得比任何人都坚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