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吕亚1895年出生在巴黎近郊工人聚居的圣·德尼区,原名欧仁·格兰岱尔。他自幼家境贫寒,父亲是会计,母亲在圣·德尼区做裁缝,从小便对劳动人民的疾苦了解并有所体验。1912年至1914年,艾吕亚在巴黎读书时因患肺病辍学,父母省吃俭用送他去瑞士的达伏附近疗养,因此他有机会阅读奈瓦尔、波德莱尔、洛特雷阿蒙与阿波利奈尔的大量诗作。这期间,祖籍俄罗斯的嘉拉姑娘在疗养地与艾吕亚邂逅,后来成为艾吕亚的夫人,同时也成为诗人诗作中第一位光彩夺目的形象。《诗1914》是艾吕亚1914年所写若干首诗中的一首,也可能是我们现在能见到的他的第一首诗,其第一句“心挂在树枝上你们去摘就是”,如同天籁之音,表现了诗人心怀的坦**与热情,也暗示了艾吕亚一生的品行和艺术风格。象征主义诗人瓦莱里曾说“第一行诗是天赐的”[1]而这第一行诗,决定这首诗的主要格调、中心内容,或者说这一行诗代表了艾吕亚诗歌艺术的方向。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不久,艾吕亚即被动员入伍。他开始在野战医院当卫生员,后来在步兵部队服役,一次战斗中不幸负重伤。养病期间,他发表了最早的两部活页诗集《义务与不安》及《和平咏》。在这两部作品中,诗人以洗练的风格,表达了对战争的切肤之恨,抒发了青年一代的苦闷之情。通过这种在前线战壕里交换零散的诗篇,艾吕亚遂与反对战争的诗人、画家如阿拉贡、布勒东、苏波等人相识,并开始用笔名艾吕亚发表诗作。
战后,艾吕亚和布勒东、阿拉贡等人组织了巴黎的达达主义团体。1920年,他的《兽与人》发表,在该诗序言中他**了一位立志改革者的心扉。1922年,他与马克思·埃尔斯特共同创作的《不朽者的苦难》发表,这标志着他与布勒东等人从此开创超现实主义运动。艾吕亚成为《超现实主义革命》杂志的主要撰稿人。1924年,他的《为了不死而死》发表,艾吕亚努力使感觉世界与感官协调一致,使真实与梦幻融为一体,并使它们处于一种相同的依恋关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