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自诩为一个思想独立的自由知识分子,我行我素,天马行空,他继承了西方文化中的人道主义﹑自由主义和个性主义的原则,并有创造性的发展,但他同时又是当代西方社会、西方政治、西方规范最激烈的批判者”。[11]萨特思想的形成,受到过许多哲学家的影响,而他在进行文学创作中,也借鉴了许多作家的创作手法。萨特的思想早期主要受纪德和柏格森的影响,后来受到胡塞尔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影响,晚年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但纵观其一生,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胡塞尔现象学。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就是建立在对胡塞尔现象学的研究的基础之上的。
早在19世纪中叶,丹麦基督教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就对人的存在提出悲观意识。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发展了克尔凯郭尔的理论。他们从现象学和本体论的角度,阐发内涵。他们在承认客观世界的同时,又过分强调意识的主导性,割裂了存在于本质的联系。萨特则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存在先于本质”的存在主义学说。即首先有人的存在,有自主选择的行动和可能,才能判定人的本质,对人下结论。萨特认为人不是由上帝创造的,没有先验的性善和性恶之分。人只有通过不断的选择,超越自我,在一系列的选择和超越中深化对本质的认识。而客观存在性,为人的本质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关于选择,萨特认为,人的本质不可能通过一次选择来完成,人“存在”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选择、创造自我本质的过程。人不可能逃离选择,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因为你选择了不选择。关于存在,萨特一方面继承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同时,又批判了笛卡尔将灵魂与肉体割裂的唯心主义二元论。他认为意识的活动并不只局限于意识的范围,它不可避免地与他物发生关系。人的意识活动首先要面对的便是自己身体的存在。一个人只有通过身体才能发挥意识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才能有意识地去看、去听,才能看到、听到、感觉到“他物”的存在。人的存在的本质特征,便是人存在的意识性,以及这种意识的自在性。人的存在,“从一开始便是意识的存在,便是以意识为轴心的,便是从意识中获取其存在的一切价值的”。[12]在萨特看来,正是意识的存在和活动,使人的存在真正地成为了存在,使人由“自在”的存在变为“自为”的存在,使人成为自为自在的统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