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国现当代文学:从波德莱尔到杜拉斯

三、主要作品分析

字体:16+-

1.《恶心》

《恶心》被认为是法国当代小说的扛鼎之作,对后现代小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31年,萨特在勒阿佛尔中学任教,开始创作他的第一部小说《陈述偶然》,后来改名为《忧郁》。此作遭到伽利玛出版社退稿后,经过修改和删节,后又改名为《恶心》,于1938年出版。该小说出版后广受好评,萨特一举成名。这一部带有自传性的日记体小说,通过主人公洛根丁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哲学观念——存在主义。它的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是存在先于本质的一种生物,人的一切不是预先规范好的,而是在日常行动中形成的。萨特有句名言:“行动吧,在行动的过程中就形成了自身,人是自己行动的结果,此外什么都不是。”存在主义文学作为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一种体现形式,具有其鲜明的特征,这些特征的核心是“真实感”,即提倡文学作品要如实地、一览无余地把世界和人类表现出来,绝对不应该把作品中的人物典型化、集体化,不应该要求他们比现实世界中的人物来得更美或更丑。小说几乎没有什么外在的事情,却尽写主人公的“恶心感”。主人公洛根丁是个30岁的法国人,他在中南半岛待了六年,感到非常厌倦,为了摆脱这些,他开始从事对一位生活在18世纪的德·罗邦侯爵的研究,并准备写一本书。可是后来他放弃了,因为他发现“我只是使他活起来的一个手段,而他倒是我存在的理由”[10],于是洛根丁放弃了,他开始接受自己作为一个绝对孤独的个体的存在。在书中,萨特以极其高明的冷嘲手法讽刺了种种毫无疑义的虚伪的存在。

洛根丁在这座小城里孤零零地活着,无所事事。他和饭店的老板娘睡觉,但是和她却没有共同语言;他在图书馆里认识了一个自学者,但却发现这个人是个猥亵小男孩的**者。他对这种单调的生活感到无聊透顶,以致看见别人的穿着和言谈举止都觉得恶心,就连看到酒杯等物品也感到恶心,而且似乎永远无法摆脱。最后连探险家罗邦也让他厌烦透顶,他对工作失去兴趣,什么也做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