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翻译文学导论

二、翻译文学在中国语言文学发展中的作用

字体:16+-

上述季羡林的话,一语道破了翻译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季先生在这里讲的是所有形式的翻译,当然也适用于翻译文学。单就中国的翻译文学而言,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嬗变中所起的作用非常巨大。前文引季羡林先生所说的“从印度来的水”,指的是古代的佛经翻译。关于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历代学者都有精辟的论述,如梁启超在《翻译文学与佛典》(1920)一书中写道:

此等富于文学性的经典(指《华严》《涅槃》《般若》等——引者注),复经译家宗匠以极优美之国语为之移写,社会上人人嗜读。即不信解教理者,亦靡不心醉于其词缋。故想象力不期而增进,诠写法不期而革新,其影响乃直接表现于一般文艺。我国自《搜神记》以下之一派小说,不能谓与《大庄严经论》一类之书无因缘。而近代一二巨制《水浒》《红楼》之流,其结体运笔,受《华严》《涅槃》之影响者实甚多。即宋元明以降,杂剧传奇弹词等长篇歌曲,亦间接汲《佛本行赞》等书之流焉。[20]

胡适在《白话文学史》(1928)《佛教的翻译文学》一章中认为,佛经翻译文学“这样伟大的翻译工作……结果便是给中国文学史开了无穷新意境,创了不少新文体,添了无数新材料”。[21]他认为,译经文学对中国文学的作用和影响,至少有三项:一、在中国文学最浮糜、最不自然的时期,在中国散文与韵文都走到骈偶滥套的路上的时期,佛教的译经但求易晓,遂造成一种文学新体;二、中国固有文学缺乏想象力,像印度人那样上天入地的毫无拘束的想象力表现在佛经翻译中,对于缺乏想象力的中国古文学有很大的解放作用;三、印度文学的注重形式上的布局与结构,佛经翻译中的小说、戏曲形式、半小说体半戏曲体的作品,散文与韵文的杂糅,对后来中国弹词、平话、小说、戏剧的发达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