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包含着“鉴别”、“欣赏”两重意思。“鉴别”是一种价值判断,主要靠学识,“欣赏”是一种审美心理活动,主要靠感觉和情绪。翻译文学的鉴赏就是读者通过对译作的阅读而实现的一种以审美为主导的接受行为。它是读者对译作的积极的消费活动,也是一种富有主观性、审美性的思维活动。翻译文学的鉴赏与一般的文学鉴赏没有根本的区别,但也有所不同。首先,翻译文学鉴赏对鉴赏者的文学修养、知识储备的要求更高。一般说来,兴趣产生于了解,中国读者对本国的了解总是超过对外国的了解,对描写和反映本国生活的作品,理解上总比外国作品相对容易些。没有对原作所描写的那个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一般了解,没有外国文学史的起码常识,势必会妨碍鉴赏的境界。读者之所以对某种翻译文学译本产生了阅读的兴趣,一般都是以对该译本相关知识的前期了解有关。事先对一个译本的相关信息和知识毫无了解,闻所未闻,很难产生阅读的兴趣。在现代社会,一般读者对译本相关知识的了解,大都来源于报刊、影视等大众媒体。大众媒体提供的有关信息越多,则一种译本的接受者也越多。其次,翻译文学的鉴赏不同于本土文学的鉴赏,翻译文学的鉴赏动机主要在于对异文化的理解与感受。译本对读者来说,就是反映异文化的一面镜子。读者阅读译本,最希望获得的阅读快感恐怕就是其中的异域风情、异国情调或“洋味”。这种异国情调或洋味给读者提供了本土文学所缺乏的新异感。低层次的鉴赏可能是猎奇,但猎奇中也有求知,高层次的鉴赏就是对异文化的理解和沟通。这种通过译作的接受和鉴赏所得到的,往往是异文化的较为深层次的东西,是一般的与外国人的个别接触、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所不能得到的,这其中包括熟悉和了解异国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底蕴。所以,翻译文学的鉴赏,实际上就是通过译本而进行的双边交流,而且是深层次的精神交流。翻译文学家使原文中的外国人全“改说”本国话,这就很容易使读者对外国人由“异类”感而产生认同感,在阅读中感到外国人与自己原来都是一样的“人”。当年德国作家歌德在阅读中国古典小说《好逑传》译本时,就对他的秘书大发感慨:原来中国人和我们是一样的喜怒哀乐,一样的“文明”。相信这种感受对那些处于相对封闭状态的读者而言,是普遍的共同的体验,也可能是阅读翻译文学的最主要的美感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