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钢琴欣赏十八讲

第十一讲 此情无关风与月——肖邦(下)

字体:16+-

一、童话还是史诗

肖邦一生写有四首钢琴《叙事曲》,完成于1831年至1842年之间。分别是《G小调第一叙事曲》、《F大调第二叙事曲》、《降A大调第三叙事曲》和《F小调第四叙事曲》。在这四部作品中,音乐与故事完美结合,每一部作品都与一部文学作品相关。肖邦创作叙事曲的多数灵感来自于诗作,比如第一首作品是受到密斯凯维支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启发,内容是关于立陶宛人康拉德·华伦洛德为国复仇的故事。作品通篇洋溢着悲壮色彩,肖邦的音乐中也体现出史诗般的壮丽场面。这首作品曾经在电影《钢琴师》中出现,音乐凝重而坚决,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四首叙事曲中,有一首最短小的作品似乎并不引人注意,这就是《F大调第二叙事曲》。但是,这首作品却代表了肖邦在叙事曲这一音乐体例中的独特构思。舒曼在听完这首作品之后,曾经感叹只有肖邦这样的天才,才会写下这样一部充满对立又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作品。

《F大调第二叙事曲》第一主题的草稿在1836年就产生了,最后 出版已是1840年。作品潜藏有出人意料的戏剧故事。音乐既有宁静和煦,也有暴风骤雨。肖邦在这部作品中制造了两个明显对立的情绪,一边是明净、柔和的诗意,一边是激愤、痛苦的场景,他们反复交互出现,音乐在对比和变型中伸展。

关于这首叙事曲的来历有很多说法,音乐界比较集中的两个观点分别是“史诗说”与“童话说”。

“史诗说”认为这首作品的灵感来自密支凯维奇的长诗《斯维切什湖》。诗中讲述了一位仙女出现在斯维切什湖面,向人们讲述这片宁静湖水的由来——立陶宛人反抗外来入侵,在城中奋战数日后仍然失守,在敌人攻入立陶宛城的时候,人们的祈祷变成了现实,铺天盖地的大水将世界吞没。喧嚣之后,只留下了平静的斯维切什湖面。另外一种说法即“故事说”认为这部作品来源于一个童话,美丽的水仙女爱上了英俊的少年,他们发誓相爱不离不弃,但是,当水仙女变成了另外一个美丽女子勾引少年的时候,少年却又意乱情迷。水仙女悲伤而恼怒,她掀起湖水,将少年吞噬,最后自己也消失在湖心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