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部大家都不陌生的影片,很多人曾经随着这部作品倒转回自己的青春年代。当影片中老式唱机中那段音乐响起的时候,恰如主人公复杂的心情——人生怅然若失,又带着欣慰的微笑。这部影片就是1980年的美国影片《时光倒流七十年》,剧中的动人的爱情、主人公的离奇经历让人至今难以忘记,同时深入人心的还有剧中的那段经典音乐——《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第十八变奏。委婉、安详与幻想、热情都在音乐中凝集,使所有滋味与感慨都在旋律的宽阔起伏中融合为一体。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是拉赫马尼诺夫于1934年完成的一首钢琴与管弦乐队作品。这部作品的主题来自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第24首小提琴随想曲。以帕格尼尼小提琴随想曲为主题创作的作品很多,李斯特的《帕格尼尼大练习曲》和勃拉姆斯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都是围绕这一代表性旋律创作的钢琴作品。而拉赫马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发挥了拉赫马尼诺夫写作钢琴协奏曲的天赋,让乐队与钢琴在一个主题下魔术般地变化搭配,时而相互融合,时而彼此疏离。
让我们也一起随着音乐倒转时光,回到70多年前寻访拉赫马尼诺夫的创作灵感。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乐坛,正在历经一次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作曲家的思维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即将面临一次前所未有的改变。传统的调性体系、曲式、节奏等惯用的音乐法则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流派纷呈的“新音乐”,无调性音乐、表现主义、后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十二音体系等。让人眼花缭乱的新作品,大多都将“求异响于新声”作为追求的目标,欧美音乐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局面。
这时,年逾花甲的拉赫马尼诺夫已经从美国的繁华生活中走出,移居到瑞士琉森湖畔的私人寓所。自从1917年离开俄国后,拉赫马尼诺夫一直没能返回自己的祖国。老来的思乡之情和人生感慨让他更多了些怀旧的情愫,于是,新的居所也按照旧居的模样布置。从1931年起,他开始创作自己的最后一部钢琴协奏曲,虽然经历了音乐世界的种种繁华,但这时拉赫马尼诺夫的心情就像琉森湖面一样平静,他没有受到新的音乐思潮的影响,坚持在自己原有的浪漫主义风格中寻找个性表现。三年后,《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出炉。这部作品与前四首钢琴协奏作品不同,采用了单乐章“狂想曲”的表现方式。显然,这时的作曲家更追求思想与艺术上的自由,将晚年积蓄的良多感慨化有形于无形,举重若轻的表现为若干个小的片断,通过“狂想曲”的形式“信马由缰”地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