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高校文物类资产管理的质量不高,方法落后,基础工作薄弱,规章制度不健全,岗位责任不明确,会计监督和核算不力,造成国有资产有形与无形流失严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文物类资产“底数”不清,账目混乱
高校作为一个传承文化的场所,在漫长的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定量的高校文物资产。由于建校历史长,藏品来源渠道庞杂,人员变化频繁等客观原因,高校文物类资产“底数”不清。在文物及陈列品固定资产的认定上相关的制度和文件不全,校内固定资产认定的流程之间衔接并不紧密,容易在会计账面上没有得到及时的确认,甚至是重复入账。长期以来,藏品管理不规范,人治管理,各管一摊,由于缺乏必要的、细致的交接手续,人员发生变动时,其他人就不清楚库存情况。
(二)对文物类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存在局限性
高校进行文物类资产清查盘点存在不好操作的问题。《文物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规定:“财务部门应当定期与保管部门进行文物资产清查盘点,重点要核对文物藏品资产账面数、文物藏品登记账数和实物,确保文物藏品的数量、名称和实物一一对应。”该款规定难以执行。对文物类资产进行清查盘点,盘点人要具备一定的文物专业素质,要非常清楚藏品情况。但高校资产管理人员不是文物专业技术人员,其掌握信息不足,如此一来,建立健全文物藏品的监督管理制度就会打折扣,而要求其定期进行文物类资产清查盘点基本上也做不到。
(三)高校文物类资产保管不专业,内控制度不完善
很多高校对藏品的保管措施不科学,没有根据藏品的种类、级别、质地等,采取不同的保护和管理措施,而是对所有的藏品都使用一种方式,这不利于藏品的保护和管理。金属腐蚀,石雕风化,木材干裂,纸张老化等,也是造成资产流失的客观内容之一。高校普遍缺乏文物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一种防范制度,可以使相关部门相互牵制,如果不建立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可能会出现拿钱拿物甚至贪污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