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理意识淡薄,管理职责不明
高校购置国有资产的经费基本以财政拨款为主,受多年来计划经济的影响,重视购置、忽视管理的思想普遍存在。而管理者和使用者通常将高校国有资产看作消费性的资产,在使用中不计算折旧也不注重资产效益,缺乏保值增值意识,主观上不重视资产管理工作。而目前绝大部分高校按照资产类别分部门管理,但许多资产的类别难以做出明确的界定,并且存在多部门共同使用的情况,比如有的资产可同时作为教学类资产和科研类资产。这种管理主体的不明确容易导致部门间交叉管理并产生混乱,也可能产生职责上衔接不紧密,部门间相互推诿,出现真空地带,最终难以实现资产的合理共用和优化配置。
(二)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到位
目前,高校按照“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原则对国有资产实行管理。但由于资产管理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实际管理的职能部门之间没有隶属关系,“管人”的部门不“管物”,“管物”的部门难“管人”,导致资产管理松散化、分散化。许多高校虽然出台了资产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但有些管理制度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有效落实,重复购置、随意处置资产,资产入账、报废、报损、外调、变价处理等审批手续不健全等现象依然存在,执行力度亟待提高。
(三)管理方式滞后,资源缺乏整合
虽然大部分高校已经完成了从手工记账到运用计算机软件对国有资产进行统计管理的过渡,但大多仍沿袭之前的管理方式,仅停留在使用计算机记账的层面,缺乏对信息的统计和分析。再加上信息资料更新不及时,针对不同业务开发的管理平台间相对独立等因素,信息往往不能反映资产的真实存量分布和实时动态变化,无法实现各部门之间的对账和监控,产生无法被有效利用的“信息孤岛”。这种滞后的管理模式使得各管理主体间缺乏联动性,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多不便,不利于管理者掌握各类资产的变动情况,也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