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采购计划性不强,采购计划不确定
根据目前的政府采购管理办法,从申报采购预算到执行采购,往往需要一年甚至更多的时间,采购周期较长。高校精密设备仪器的采购涉及参数性能、技术等方面,有些专业设备性能要求高、更新换代速度快,但由于经费到位时间不确定、编制预算不专业、审批手续烦琐等原因,很难编制出包括参数指标、价格等核心要素比较完整准确的采购预算,加大采购计划的制定难度,而采购工作有很强的时效性。有些职能部门、学院的设备采购缺少规划,课题结项及年底时一直存在突击花钱的现象,不利于采购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采购种类繁多,数量较大
我国高校多是规模庞大、学科种类繁多的综合性高校。各学科对教学设备的需求有很大的不同,既有如电脑、打印机、空调等通用类设备的需求,也有科研专用设备的需求,相关服务的需求量也很大。随着采购限制的放宽,高校自主采购科研仪器的机会增多,但大多数高校内控机制还不健全,容易产生采购腐败问题。
(三)采购频率高,应急性强,需求为单一品牌,竞争弱
比如教学科研用设备等采购项目,用户提出的产品需求针对指定的一个品牌和型号,传统方式采购由于信息不够公开,且货物限制在单一品牌中,具体到某种设备的供应商相对较少,缺乏同类产品不同品牌之间的充分竞争。有的采购项目经常会出现达不到三家供应商来报价而后改变采购方式的现象。此外,高校货物类零星采购对一些只关注大额单子的供应商来说缺乏吸引力,供应商参与报价的积极性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