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第一节 军队与军事组织

字体:16+-

一、军队的产生与演变

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原始部落之间就经常不断地发生战争,这是很自然的逻辑。城市产生之后,苏美尔城邦之间的争霸战争更是持续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但非常遗憾的是,有关这一时期战争尤其是能够反映这一历史时期军事制度的文献材料少之又少。

(一)公民兵制度

在苏美尔城邦时期,各城邦实行的是民兵制度,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正规军或常备军。公民在和平时期从事生产劳动,遇外敌入侵时便应征入伍。最早记录和描绘战争场面的资料来自乌鲁克文化时期,在属于这一时期的圆筒印章上,刻有战争和俘获俘虏的场面。到早王朝时期,这类的资料有所增多,不仅有对战争场面的记载,而且还有征兵的资料,在乌尔城邦国王的墓葬中甚至还有陪葬的卫兵。来自舒路帕克的最早的军事文献,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军队和战车的名单,而另一些来自扎巴拉(Zabala,临近乌玛)的军事资料则提供了各式武器的名单。不幸的是,目前我们所拥有的属于这一历史时期的资料,都无法揭示出这一时期有关士兵的来源及其社会地位等重要问题,我们只能判断,这一时期的苏美尔城邦尚没有全职的职业士兵和军队,他们只是在紧急情况下临时征召起来的一般成年公民。这在保存下来的乌鲁卡基那统治时期拉伽什城邦巴乌神庙的有关档案中便有所反映,受雇于巴乌神庙的劳动力便应征参加了与乌玛的战争,并有人员死伤。另外,有一些后来成为军事头衔的称谓,如努班达(nu-banda)等,在巴乌神庙仍然只是民事统治机构的一部分。甚至更晚出的“军队”一词,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因为它所指代的人群,在和平时期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或公社劳动,只在城邦发生紧急情况时才拿起武器上战场。实际上,在阿卡德王国里姆什统治时期的文献中,被俘的士兵被称为古鲁什(GULU?,阿卡德语为etlum),古鲁什在苏美尔语里的主要意思是“成年男子”,他们是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军。到了乌尔第三王朝时期,士兵有了专门的称呼埃林(ERíN),但他们同时还被称呼为古鲁什。例如,在乌尔第三王朝舒辛统治时期的行政管理文献中,他们既被称为古鲁什,也被称为埃林。到了古巴比伦时期,正如萨姆苏伊鲁纳统治时期的文献所揭示的那样,对士兵的称呼基本上用埃林取代了古鲁什。“埃林”这个词,具有双重意思,既代表“士兵”或“武士”,也具有“受雇佣的工人”之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