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作为人类一种全新的居住秩序,从一开始就必须拥有系统的规划,否则,它给人类带来的不是文明和便利,而很可能是灾难。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是人类最早的城市和城市生活的发明者,他们从一开始就懂得规划自己的家园。
一、城市规划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没有像古埃及文明那样,给我们留下诸如金字塔和卢克索神庙那样辉煌的建筑,留下的只是一个个在阿拉伯语中被称为“泰尔”(tell)的土堆。所以,要想从这些土堆遗迹中探寻美索不达米亚城市的城市设计,无异于自讨苦吃。但正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古代近东史专家马克·凡·德·米艾鲁普(Marc Van De Mieroop)所说:“关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城市规划的资料在数量上非常有限,但它们提供了非常有用的信息。”[2]仅有一些巴比伦城市的简易地图保存了下来,其中保存得最好的一份是尼普尔城的规划图,它可能绘制于公元前1300年左右。这幅地图集中绘制了城墙、城门、幼发拉底河的河道、运河以及神庙等,其精确度已经被在其遗址上进行的考古发掘所证实。
在苏美尔语和阿卡德语中,农村和城市都称uru(阿卡德语为ālu),这一词的本义是指用太阳晒干的泥砖建成的任何一个长久的定居点,有时还指聚集在一起的简陋的小屋。
城市一般都有城墙,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城市大都建在水道附近。在一些城市的城墙外,常常建有一个特殊类型的神坛,称为“新年的圣坛”(bīt akītu)。在早期,一个城市是围绕着神庙逐渐发展起来的。
乌尔第三王朝的都城乌尔城建于公元前2100—前2000年,城市平面为不规则形,有城墙与城壕,有2个港口通往水面。城市面积为88万平方米,人口约为34000人。城中,由厚墙围抱的宫殿、神庙以及贵族的府第高踞西北高地,墙外是普通平民和奴隶的居住地,分野明显。乌尔城中的塔庙是两河流域文化幸存的最古老的建筑遗迹之一,也是保存最完好的观象台之一。在这宫殿、神庙和观象台三位一体组成的建筑群中,还分布着各种税收和司法等衙署、商业设施、作坊、仓库等,构成了城市公共中心。宫殿是四合院,由若干院落组成,房间多为狭长形,但布局较乱。庙宇平面较规整,一般是四方形平面,由厚实的土坯墙包围起来。城市中除中央土台外,还保留有大量耕地,有几处零星的居民点散居在耕地中。城中房屋密集排列,街宽仅3米左右,这有利于阻挡暴晒的烈日,避免瘴气侵袭和防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