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代印度波斯文明

第三节 意识形态领域的“百家争鸣”

字体:16+-

列国时代社会和经济的巨大变革,不仅对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深深地影响了思想意识形态。与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剧烈变动一样,在当时的思想意识形态领域里,形成了为数众多的学说和学派。其中著名的学者有“六师”(六师是富兰那迦叶、末伽黎拘舍罗、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婆浮陀迦旃延、珊闫夜毗罗胝子和尼犍陀若提子)。据有的学者说,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还应当是这六师的晚辈。[37]学说有“六十二见”(即见解)和“九十六种外道”。学者们各自代表着不同的阶级或阶层,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他们讨论的问题包括:世界与自我有常还是无常,世界是有限还是无限,一切有因还是无因,死后有灵魂还是断灭,解脱之道如何的问题,等等。

那时,影响大的有耆那教、斫婆迦派、阿什斐迦派和佛教。

耆那教是公元前6世纪时在印度兴起的一个宗教。据说,其渊源很古,到公元前6世纪时已经传了24祖(不过,是否真实很难确认)。直到传说中的第23祖白史婆,在历史上才确有其人。根据传说,白史婆可能是公元前8世纪的人。他原来是迦尸国的王子,30岁时出家,苦修84天后得道,以后传教70年,活了100岁。他不搞祭祀,也不敬诸神,反对瓦尔那制度,主张各瓦尔那的人都可以通过修行而得道,也不歧视妇女。他还初步组成传教团体,制定了一些教规和誓戒。

耆那教的真正创立者是筏驮摩那,他的父亲是一个部落首领,他是次子。其父母都在他30岁时绝食而死,他本人自幼也受到父母思想的影响。他曾经结过婚,有一个女儿。他30岁时出家修行,冥思苦想了12年,在42岁或43岁时自以为得道,成为“耆那”(意为战胜情欲者)、尼乾陀(意为解脱束缚者),被称为耆那大雄,即战胜情欲的伟大英雄。跟随他的教徒也被称为耆那。他四方传教,信徒越来越多,并得到摩竭陀、阿般提等国国王的支持。他72岁时去世(其卒年应当比佛陀略早),信徒达14万。他被尊称为耆那教的第24代教祖,也是耆那教的最后一位祖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