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代中国文明 (上卷)

第三节 甲骨文字与殷商信仰

字体:16+-

如果有人问是什么给殷商史的研究带来了划时代的突破,那么毫无疑问是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发现的甲骨文字。甲骨文,是商周时期人们契刻或书写在卜甲、卜骨及其他动物骨骼上的卜辞、记事刻辞和一些别的文字。卜甲即占卜用的龟甲,其中以腹甲为多,也有少量背甲。卜骨主要是占卜用的牛胛骨。除了卜甲、卜骨以外,人头骨、鹿头骨、野牛头骨、虎骨和一些骨器上也发现了商代的记事刻辞及其他文字。甲骨文以卜辞为主,卜辞是占卜的记录。除了卜辞,也有一些记事刻辞和表谱刻辞。卜甲、卜骨之外的其他动物骨骼上契刻的甲骨文也是记事文字。甲骨文基本是商代后期之物,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遗址,在河南郑州二里冈遗址和山东济南大辛庄遗址等处也有发现,不过文字远没有殷墟发现的多。1949年后,陕西周原还发现了西周甲骨文,与商代甲骨文在特点上略有不同。在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了解殷商史只能通过传世的文献资料,但传世文献中的商代史料本来就不多,在为数不多的史料中还夹杂着传说与后人的编造,这无疑使人们难以认识殷商史的真貌。直至甲骨文的出现,才大大改变了殷商史料不足的情况。这些甲骨文字不但有力地证明了商王朝存在的历史真实性,而且给了学者们了解和研究殷商史的第一手材料,把当时历史的细节直接而又清楚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甲骨文与传世文献的相互印证、补充,极大地增进了我们对殷商史的认识。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了用甲骨进行占卜的活动。不过商以前用于占卜的甲骨,还尚未见到文字。所以,殷商晚期的甲骨文,是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商人的占卜风气非常盛行,商代的统治者,将占卜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谓是无事不占。上至国家大事,诸如祭祀、征伐、天时、年成、田猎;下至私人琐事,诸如做梦、生育、疾病等,都要进行占卜。占卜有一套复杂的程序。首先,要将准备好的甲骨进行削锯、刮磨等工序,使甲骨变得整齐、平滑,并使用工具在甲骨上进行钻凿。其次用火灼烧甲骨,由于甲骨钻凿处较其他部分薄,受热时甲骨因厚薄不同而受热不均匀,导致钻凿处出现裂纹,也就是兆纹。最后,占卜者根据兆纹显示的兆象来判断吉凶。如此,一次占卜才算是结束了。占卜结束之后,占卜者还要把卜问事项的内容以及占卜的结果契刻在甲骨上,这样的刻辞就被称为卜辞。一条完整的卜辞,包括叙辞、命辞、占辞和验辞4个部分。叙辞又叫前辞,记录占卜的时间和卜人的名字;命辞又叫贞辞,记录占卜所问的内容;占辞是根据兆纹所判断的吉凶;验辞是事后对于占卜判断是否应验的记录。实际上具有完整4项内容的卜辞并不多,一般都没有验辞,有的也省去占辞,但前辞和占辞一般较为常见。除了卜辞之外,还发现有一些与占卜无关的记事性刻辞,主要可分为记事文字和干支祀谱两种,刻有这些非卜辞的甲骨上一般都没有钻凿卜兆的痕迹。每片甲骨上的刻辞一般都不会很长,多的几十字,少的只有一两字,而且比较程式化,有点千篇一律,但其价值却是无可否认的。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单字大约在5000以上,可以识别确认的只有一千几百字。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进步的文字,可惜的是除了一些象形的符号,中国目前还没有发现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可以想见,文字要达到甲骨文这个初步成熟的阶段一定已经发展了很长的时间,甲骨文不可能是凭空产生的,应该有它的前身和更早的形式。除此之外,相信甲骨文应该也不是殷商时期唯一的一种文字载体,《尚书》中记载周公的文告说“惟殷先人有典有册”,“典”和“册”二字应来自竹制或木制载籍的象形,可见,商王朝已经有用竹制、木制简册记录和保存档案及历史文献的传统,这些简册应该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容,类似《尚书·盘庚》那样商王对臣民训话的记载,估计还有不少,但或许是由于其他文字载体难以像甲骨这样长期保存不坏,所以慢慢就亡佚了。不过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考古发现会不断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