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王去世后,由其子共王继位。穆王在位时虽然王道开始中落,但由于当时还有成康盛世聚拢的雄厚家底,因此尚能守成。到共王及其以后,西周社会开始出现许多变化。周王朝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周边少数民族的势力日益强大,使周王室感受到了明显的威胁。昭王、穆王时期频繁地四处征伐,并不是没有原因的,而应该是对这一态势发展的主动回击。此时,已经有了所谓“华夷之辨”的意识,这体现了生活在华夏文化圈的人已经将自己与戎狄相区别。这也是一种出于现实的考量,反映了周王朝有意团结周围诸侯,试图抗拒夷狄的侵扰并转而征服之。不过这样的愿望并没有得到实现,在西周中晚期,周王畿的四周,都有实力强大的蛮夷戎狄杂侧于华夏诸侯之间,周王室的力量已经越来越难以控制这种形势。这种戎狄交相侵扰的局面,甚至一直延续到了春秋以后。最严重的时候,就像《公羊传》所说的:“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可见局势之危急。周王朝所面临的另一方面问题,是王室不可避免地日渐衰落,而一部分诸侯士大夫的势力则开始膨胀,社会矛盾也在逐步加剧,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原来,由于分封制下的诸侯都是世袭君主,封君在国内享有几乎不受任何限制的各种权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国的势力逐渐膨胀,而王室则因其处于诸侯国的包围之中,难以向外发展,加之历代分封,王室直接控制的地域更加狭小,实力也进一步衰落。王权力量的削弱,使得诸侯国离心倾向加剧,中央难以控制地方。各地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几个地域性政治中心的出现。到了春秋时代,这终于演化成诸侯割据、列国纷争的政治局面,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周初分封制度的制定和推行者们所始料未及的。这些内忧外患使得西周的王权逐渐衰微,西周王朝也慢慢走向了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