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时期,通过普遍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等政策,中原文明逐渐向四方传播。到汉武帝时期,通过与北方、西方、南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中原文明继续拓展,大一统的局面也逐渐形成。
汉武帝时期与周边民族之间的和战,实际上是始皇帝时期的继续。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匈奴的战争。
秦朝时,蒙恬率兵30万北伐匈奴,修建长城,在北方建起了一道防御设施,将游牧民族与内地农业民族隔绝开来,但这种隔绝措施并不能完全阻断匈奴内侵的步伐。秦末以来匈奴又占领了河南地(今内蒙古自治区达特拉、准格尔一带),对匈奴骑兵而言,距离长安不过一两日的路程,对汉朝威胁极大。从汉高祖刘邦直到汉景帝时期,与匈奴之间基本上保持着亦战亦和、以和为主的政策,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紧张关系,同时保护了内地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从公元前141年汉武帝继位,到公元前134年(元光元年),这一时期内,汉朝与匈奴之间基本上还保持着比较和缓的关系,双方在相邻地区开展交易,汉朝也经常派人送给匈奴大量财物。匈奴自首领单于以下,都与汉朝亲近,使节在长城之下来往不断。但汉朝已经开始做战争的准备。公元前134年,抵御匈奴的名将李广、程不识分别被调往云中、雁门,驻守北方边地。公元前133年,汉武帝下诏命群臣讨论对匈奴政策,诏令上说,我汉朝嫁女给匈奴单于,还赠送大量财物,结果匈奴还年年入侵,边地屡受残害,现在打算出兵攻打,是否可行?当时担任大行令的王恢主张用兵,而以御史大夫韩安国为首的群臣则主张和亲。汉武帝只得采纳了韩安国的主张,仍然执行和亲政策。
到6月的时候,忽然出现了一个机会。雁门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这个地方有一个名叫聂壹的富豪,他通过主战的王恢向武帝上书,表示愿意借和亲麻痹匈奴的机会,骗匈奴单于攻击马邑,然后汉朝以伏兵袭击,必然能取胜。汉武帝看到这是个机会,不顾韩安国的反对,命韩安国、王恢、李广、公孙贺、李息等将领率兵30万埋伏在马邑附近,等待匈奴军队到来。聂壹则向单于诈降,声称可以作为内应杀掉马邑县令,将马邑拱手送给单于。回马邑后,聂壹杀掉一个囚犯,将首级悬在马邑城头,假称马邑县令已死。匈奴单于信以为真,立刻领兵进犯。不料,在前来马邑的路上,发现沿途牲畜遍地,居然无人放牧,又抓住雁门尉史,这才知道是汉朝的计谋。匈奴人立刻撤退,结果汉朝30万大军徒劳无功。在汉武帝的震怒之下,王恢自杀身亡。这就是马邑之谋,它是汉匈关系的一个转折点。从此,双方不再进行和亲。自公元前129年(元光六年)直到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匈奴几乎连年入寇,边地民众苦不堪言。就在这段时期内,汉匈之间进行了3次较大的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