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本刊取名为“跨文化视野”,是全球化或全球地域化这一历史语境及其现实进程的特定产物。究其要义,“跨文化”(transcultural)既是文化之间的比较研究,也是跨越文化的思想探索。这种学术追求,不仅需要深入理解他者,而且需要重新认识自己,故以批判思维与建设意向并重的方法,力求在微观或宏观的相互比照中反思他者与自己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审美意识、艺术风尚、伦理范型与生活方式等诸多领域的流变及发展。
当然,从历史的长时段来看,“跨文化”可谓一种事实。
远溯西方历史之源,我们看到,以地中海为圆心,欧亚非三洲的文化如百川归海,汇聚于希腊,在对抗、冲突、和解与会通的变奏中,不仅成就了古希腊-罗马文化艺术的辉煌,而且锻造了欧洲文化传统的根基。其中,令西方人感到自豪而又让其彼此博弈的三大“唯一神教”,都无不是跨文化意义上的实践结果。
反观中国历史之本,我们发现,以长江与黄河为中轴,华夏各地文化如万壑争流,漫溢神州,绵延不已,淀积深厚,使今人亦能觉解其文化传统的精微大义。尤其是东汉之后,佛入华土,儒、道、释三教并立,相育而不相害,构成了盛唐气象的壮美品格,其思想与精神的血脉依然泽被今世。
细察中西文化交通的情形,我们又看到,首先是“中学西传”,然后是“欧风东渐”,最后才是“文化全球化”。中国明代当值欧洲文艺复兴,中国文化——主要是儒家思想与《易经》——开始和缓“西传”,并被转化为欧洲文化自我建构的内在资源。在欧洲汉学语境下,启蒙之后的欧洲就是“中国之欧洲”(艾田伯语)。晚清至民初,中国遭遇千年未有的“创局”(王韬语),西方文化——主要是科学与政制的暴戾“东扩”,造成了第二次天下道术的裂变。回眸百年,其间惊涛浊浪此起彼伏,中国学统、政统与道统尽遭冲击,致使中国现代学术文化精神沦落到“融合”与“抵抗”(萨义德语)的尴尬境地,这其中无疑渗透着中国对西方的亲近与疏远的矛盾心态。20世纪中期之后,麦克卢汉的“地球村”预言变成了现实,欧洲文化重心偏向美洲,其文化精神化为冷酷抽象和幽灵一般的资本逻辑,展开了对世界的新一轮掳夺。不过,这一次却借助国际资本与商品的流动,加快了“经济与文化全球化”的双轮转速。不论我们怀着怎样的矛盾心情来审视“全球化”现象,但无可否认的是,这场通过现代传媒而时刻发生在眼前的跨地域经济与文化运动,在客观上正在将“中国之中国”与“亚洲之中国”转变成“世界之中国”(梁启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