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万兴那》(Khovanshchina)是19世纪俄罗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Modest Petrovich Mussorgsky,1839—1881)继他的民族歌剧杰作《鲍里斯·戈杜诺夫》(Boris Godunov)之后创作的又一部杰出的民族歌剧,也是他的最后一部歌剧,1872—1880年作于圣彼得堡,但只完成了前四幕的钢琴总谱,第五幕没有写完,也没来得及对钢琴总谱进行配器,他就于1881年与世长辞,直到1886年里姆斯基·科萨科夫(Nikolay Rimsky-Korsakov,1844—1908)才为他的这部遗作进行了配器并续完。
当圣彼得堡的帝国歌剧院以没有爱情内容为由拒绝上演他的前一部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脚本由穆索尔斯基自己根据普希金的戏剧改编)后,穆索尔斯基的朋友、评论家弗拉基米尔·斯塔索夫(Vladimir Stassov)向穆索尔斯基推荐了在俄国历史上发生的十分著名的“1682年莫斯科叛乱”事件,建议他根据这一事件创作一部新的歌剧,穆索尔斯基欣然接受。于是,两人根据1682年莫斯科发生的几起皇家近卫军叛乱事件,共同编写了悲剧性结局的五幕歌剧《霍万兴那》的脚本。
《霍万兴那》,亦称《霍万斯基党人之乱》(The Khovansky Affair),历史背景十分复杂。1682年,在位仅六年的20岁的沙皇费多尔病逝,其母系家族与已故老沙皇阿列克谢的第二个妻子的家族为皇位继承权展开了激烈争夺。前者想让费多尔的弟弟、同样体弱多病的伊凡五世继位,后者力推健康聪颖的彼得一世(彼得大帝)当沙皇。社会各阶层代表经过讨论,最后宣布支持彼得。5月15—17日,在伊凡五世母系家族的背后挑唆下,由具有个人政治野心的霍万斯基亲王亲自策划并怂恿,射击军(Streltsy,即皇家近卫军,伊凡四世于1550年设立的具有极大特权的军事组织,全部由持步枪的步兵组成,后被彼得一世遣散)在莫斯科发动叛乱,杀死了他们的指挥官多尔戈鲁科夫亲王。随后,霍万斯基亲王接过了射击军的指挥权,并使自己成为事实上的帝国战争部长。与此同时,支持伊凡五世做沙皇的那一派人借射击军叛乱,趁机杀死了马特维耶夫等克里姆林宫内的一些支持彼得一世的人,随后宣布伊凡五世和彼得一世并立为俄国沙皇,又以伊凡多病和彼得年幼尚不能完全主政为由,让伊凡的姐姐——25岁的索菲亚公主摄政。攫取了射击军指挥大权的霍万斯基亲王为巩固自己的实力,笼络军心,宣布免予惩罚参与了叛乱的士兵,并在红场竖立起纪念柱,以表彰他们在铲除邪恶分子方面所建立的功绩。依仗着手中的射击军,霍万斯基亲王经常干涉政府事务,具有极大的政治影响力。他的傲慢与自负让索菲亚政府和支持沙皇伊凡五世一派的人逐渐与他疏远。他还支持旧礼仪派(Old Believer,即抵制在俄国国教东正教中强制推行西式改革而分离正教会的一群保守派教徒,人数曾多达100万之众。在政治上,他们反对任何变革,反对彼得一世在俄国推行的西方化运动,很多人参加过1682年的莫斯科叛乱,最终被镇压)的主张,7月5日公开组织了一次有沙皇出席的由旧礼仪派领导人尼基塔牧首对赞成宗教改革的莫斯科大主教约阿希姆的信仰辩论会,会上,主张分离教会的尼基塔猛烈抨击了官方支持的大主教,结果在第二天被当局逮捕处决。而对于支持尼基塔的霍万斯基亲王,因其手握军权,当局没法动他,曾想通过内阁人事改组削弱霍万斯基亲王的权力。最终,一个关于霍万斯基阴谋暗杀两位沙皇及其家人以攫取皇位的未经证实的流言,迫使沙俄索菲亚政府把两位沙皇从莫斯科转移到安全的地方。1682年9月,一道秘密的圣旨指控霍万斯基亲王利用射击军谋反,在莫斯科制造叛乱,阴谋抢夺皇位。对他的一些较轻的指控还包括贪污、渎职和侮辱波雅尔(沙俄的特权贵族阶层,地位仅次于亲王公爵这一级)等。虽然这些指控自相矛盾,但皇家杜马(议会)还是秘密判处他死刑。9月下旬,霍万斯基亲王父子被诱骗到莫斯科郊外普什金诺的某皇家行宫,在那里被立即逮捕,随后被斩首处决。群龙无首的射击军得知消息后,在莫斯科市内哗变并一度占领了克里姆林宫,但不久摄政公主索菲亚的政府就将其镇压下去,并任命沙克洛维蒂接任射击军的最高指挥官。作为赦免从宽的条件,参与了哗变的士兵被要求发誓效忠索菲亚政府。政府的胜利巩固了索菲亚政体,削弱了射击军的力量,也标志着这支不断给当局制造麻烦的皇家近卫军开始走下坡路。1689年,射击军又发动了一次叛乱,索菲亚企图利用叛乱发动一场政变,已经17岁的彼得一世趁机剥夺了索菲亚的权力。1698年,当出访维也纳的彼得一世获悉射击军再次发动叛乱后,立刻返回莫斯科进行了严厉镇压,为首的数百名射击军士兵被处死,其余的全部被流放,射击军被彻底遣散,结束了它声名狼藉的生涯。《霍万兴那》所描写的内容就以上述发生在1682年的莫斯科叛乱为基础,虽然个别地方并非历史事实,但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均以史实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