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音闻色:音乐时光机

神坛上的马勒?

字体:16+-

20世纪可以说是马勒的世纪,特别是后50年,马勒的交响乐成为炙手可热的曲目。作为一名当代的乐迷,没有听过马勒的作品简直是不可思议的,CD唱片店里没有马勒的唱片也是不可想象的,即使在一名初级爱乐者的数量有限的收藏中,都可以轻易找到几张马勒的作品唱片。而作为指挥家来说,仅仅指挥过马勒的个别交响乐作品的经历显然是苍白无力的,并可能令人无地自容。大多数声名显赫的指挥都把灌录马勒全集作为自己雄心勃勃计划的一部分,甚至在已有的马勒全集录音中,不乏名不见经传的指挥(及乐团)。

马勒现象

马勒现象可谓是20世纪最值得关注的音乐文化现象,从生前的声名显赫,到身后的一度遇冷,再到如火如荼的井喷式的“马勒热”。当然,马勒在世的时候,他作为一名指挥的名声要比作曲家更大一些,他的作品不如理查·施特劳斯的卖座。这多少有点儿像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老巴赫在世的时候,是一名受到尊重的技艺非凡的管风琴大师,但没有多少人将其作品奉若神作,直到100多年后,随着门德尔松等人身体力行地推动,巴赫无出其右的地位才最终获得认可。在马勒去世后,他的作品有被人遗忘的趋势,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马勒在世的时候,有相当数量的演出都是由他本人执棒的,去世后,无论是后继者还是乐团都不再有这样的义务(包括在美国亦如是);其二,纳粹执掌德国后,犹太人马勒的作品很难获得演奏机会;其三,由于缺乏时间的洗练,与他同时代的音乐家们还没有认识到其作品的价值。

两次世界大战的纷扰使得欧洲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特别是在人的精神领域。无论是在法国还是在德国,一片萧瑟破败的景象,最美好的人文景观也饱受重创,人们在痛苦中前行,发现再也回不到神话般的浪漫主义时代。后工业时代的焦虑、紧张、生硬、扭曲、痛苦、绝望……无时无刻不体现在同时代人的作品——以及此前马勒的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