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音闻色:音乐时光机

阿巴多:最后的指挥帝王——2009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北京之行侧记

字体:16+-

将近一周,我都“泡”在了国家大剧院。

阿巴多,伟大的黄金年代最后一位超级大师,36年后再度驾临北京。他点燃的炽热空气感染的不仅是我,而是整个中国的听众。将近一周,国家大剧院都处于沸腾的气氛中。

臻于至善

阿巴多带领琉森乐团在北京演出的曲目,与前不久在琉森当地演出的曲目基本相同。特别是一模一样的马勒第一交响曲、第四交响曲,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虽然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包括马勒室内乐团)的成员并不固定,不过2009年夏季音乐节的主要乐手阿什(Gregory Ahss)、巴列夏(Kolja Blacher)及克里斯特(Wolfram Christ)等组成的核心阵营未变。每一首曲目相信已经烂熟于心,听听琉森夏季音乐节的实况,精湛的演绎近乎无可挑剔——阿巴多对于马勒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第一主题起音的处理非常精妙,加入了富于弹性的渐慢。升f-g在第一小提琴上的滑音,被阿巴多加以强调,并在升f音上予以延迟,令滑音效果更为突出和精致。在镜头中可以看到,在琉森乐团8月22日的演奏中,做完这一效果后,乐手之间有一个相视而笑的奇妙的瞬间,既是同侪之间对于默契配合的相互赞许,又表达出各人对自己漂亮演奏的欣然。

北京,阿巴多的排练仍然认真、细心、一丝不苟。排练,从下午一直持续到晚上八点(中间略有休息),其排练强度,一般人已吃不消,更何况是一位重疾复愈、76岁高龄的老人。马勒第四交响曲的排练,大师希望排除一切干扰,因此没有开放,于是我设法进入后台观摩,在窄小的舞台观察窗口管窥。无限丰富的声音从侧门的缝隙间争相而出,不断冲刷着听觉。大概看我听得实在辛苦,不知哪位好心的先生将侧门留了一道缝,顿时声音变得明朗起来。过了许久,我几乎忘了身处何方,忽然身后传来极具能量的女高音练声,转身看去,哈内诗正待入场,来回踱步,状态极其兴奋,又非常放松。两首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并未排练,而是直接开始马勒第四交响曲第四乐章。好奇驱使,看了看哈内诗带的乐谱,中间还有《少年魔角》(第四交响曲末乐章即根据其中的《天国生活》改写),不得不佩服哈内诗高度的专业态度和敬业精神。如果是唱《伊多梅纽斯》,她大概会带上克里特岛甚至整个地中海的地图备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