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森音乐节在北京·2009”系列音乐会之一
时间:2009月9月20日、21日
地点:国家大剧院音乐厅
乐团: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
指挥:克劳迪奥·阿巴多
钢琴:王羽佳
上座率:110%
曲目:普罗科菲耶夫C大调第三号钢琴协奏曲,Op.26;马勒D大调第一号交响曲
连续两天!国家大剧院的空气都是白热化的!我有幸连续两天到场聆听。是的,我没写错,110%的上座率(如果可以这样计算的话)!此前早就一票难求,甚至开始卖“站票”,20号的首场音乐会,二楼后面便站了两排激动的乐迷。场内尚有“加座”,可谓史无前例。
开场的是普罗科菲耶夫第三号钢琴协奏曲,王羽佳一如既往的活力四射,令人目眩的速度、熠熠生辉的打击乐效果、眼花缭乱的各个高难度段落……她似乎永远看起来举重若轻。万无一失的触键,踌躇满志,挥洒自如,三个乐章一气呵成,在末乐章精彩的尾声中王羽佳完成了漂亮的收束。激动的乐迷们用掌声为王羽佳喝彩,并向大师阿巴多致敬。
马勒第一号交响曲
马勒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了每个人的心——第一号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的引子(恬美和神秘的弦乐),不但是进入整部交响曲的序奏,在每个人的潜意识中,这也是进入整个马勒精神世界的接引。在原谱中,缓慢的弦乐要求以“sempre ppp(始终保持最弱)”的方式演奏,“ppp”在浪漫主义后期的大型编制管弦乐队中,也几乎是可以实现的最弱的力度标记,但原本马勒曾经明确地强调,这里须尽可能地弱(以“最弱的声音”来演奏),事实上每个现代的乐团都在向“pppp”努力。庞大的乐队,难度不在于“最弱”,而在于对“最弱”的保持(这就像声乐中“弱唱技术”一样)。特别是:马勒在这里,把传统的弦乐五部(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分成了九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都是分为三组)!除了最下面的低音提琴声部,上面八个弦乐组都是泛音!要求“最弱”音,还要保持绝对的均匀、平稳、细若游丝,又不能“若隐若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