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音闻色:音乐时光机

维也纳爱乐:贝多芬的“维也纳之声”

字体:16+-

2013维也纳爱乐乐团北京系列音乐会

时间:2013年11月2日—4日

地点:国家大剧院音乐厅

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

指挥:克里斯蒂安·蒂勒曼(11月2日、3日)

钢琴/指挥:鲁道夫·布赫宾得(11月4日)

曲目:11月2日 贝多芬C大调第一号交响曲;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号交响曲“英雄”

11月3日 贝多芬降B大调第四号交响曲;贝多芬C小调第五号交响曲“命运”

11月4日 贝多芬降B大调第二号钢琴协奏曲;贝多芬C大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贝多芬降E大调第五号钢琴协奏曲

11月2日,2013维也纳爱乐乐团北京音乐会系列第一场,又一次感受到维也纳爱乐的细腻、敏感、多变,它呈现的面貌非常反映指挥家的风骨,今天也不例外,在蒂勒曼的调控下,我们听到的是一个更轻、更快、更敏捷的贝多芬,有时稍有多愁善感,但非常有逻辑。第二乐章发展部的赋格,没有英雄征战的刀光剑影和豪迈之气,而变成了徜徉在冷峻的阿尔卑斯山阴云凛冽的山间的动态图景。总之,这都是蒂勒曼和维也纳爱乐非常合拍的地方。相比阿尔卑斯山北边的德国乐团来说,维也纳爱乐很多时候的确不够硬朗,风多骨少,而且维也纳爱乐的圆号、双簧管、长号(本场没有)……都跟其他乐团不同,整体声音概念其实细听之下也大相径庭。我在现场听到的是,蒂勒曼非常尊重这样的传统,没有刻意去改变维也纳爱乐的音色,也没有掐着乐团的脖子非要挣出金石崩裂之声,他是位伟大的引导者。而且,有一点蒂勒曼和维也纳爱乐是非常一致的:它们都倾向于自然而稍克制的收放,点到为止,不拖泥带水。今天曲目中的贝多芬第一号交响曲和贝多芬第三号交响曲,都是标准编制,没有用“大四管”,当然,在现代乐器中,铜管和木管都比18世纪音量大、混响好,为了平衡声部比例,弦乐肯定是比贝多芬时代多的。现场听到“维也纳之声(Viennese sound)”,感受深刻,难以细表……我为了更好地感受维也纳爱乐声音的密度和清晰度,坐得很靠前,牺牲了声像和空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