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器时代,人类经历了数万年以图腾为代表的图像文化时期。以动物、植物或人兽混合图像构成的图腾标记,反映了氏族信仰、伦理、行为规范、艺术及文化的主题内容。但是在石器时代的技术条件下,图像只能承载象征性的文化信息,因而它的信息含量是有限的。
随着生产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创造了文字。但是文字毕竟是一个抽象的符号系统,与图像识别不同的是,掌握和使用文字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学习。这就决定了在农业社会条件下社会成员文化差异的必然性。因为农业社会不可能提供这样的机会和条件使每个社会成员接受教育、掌握文字。这样,与石器时代相比较,农业社会文化进步的代价是把大部分的社会成员排除在文化主流之外,变成被称做“文盲”的没有文化的群众。
文字是语言的符号,语言作为信号只能被听觉感知,而不可能为视觉提供形象。另外,文字作为抽象的符号体系能够参与形象描述的工作,这是基于大脑的积极想象。例如阅读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诗,如不激发大脑产生相对应的潜图像的话,我们是不能感觉到任何诗意的。正如中国美术学院陈振臃教授在他的《空间诗学导论》中所指出的:“一切诗最终提供给读者的,不是视觉内容,而是意象内容。”也就是说,在形象思维的过程中,一旦有能够提供现实的图像,大量文字的转述就可能立刻显得多余了。
摄影的诞生使得提供这样的现实图像成为可能。工业革命对文化的直接贡献包括创建了摄影、电影、电视三位一体的光学图像体系。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的图像再一次成为获得和存储信息的主要方式,并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替代文字成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进而从整体上改变了文化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