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识摄影
摄影是什么?这一问题很难确切回答。自从1839年摄影术诞生以来,很少有人从哲学或美学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但我们必须从这一点开始,否则我们关于摄影审美的话题就很难展开。
东方人历来善于从整体上领悟事物本质。那么,哲学意义上看,摄影到底是什么?在这里,不妨把摄影的外延拓宽一点,将照相、电影、录像都涵盖在内。假如这不算违背常识的话,我们就不难看出,摄影就是采取一定的物质手段,把特定时间与空间内具体物质的影像保留下来,并可随时供人反复观察的一种活动。摄影作为一种感觉手段和创造手段,它的哲学含义就是整体性、超时空地传递具象信息。
摄影提供了一种人类进行“全息交流”的现实可能,从这一点看,它使人类文明产生了划时代的飞跃。摄影术的发明,在人类精神发展史上的价值并不亚于火在人类物质文明发展史上的意义。相机乃至整个摄影技术的发明,犹如当初人类发明刻刀、画笔一样。一支笔使人类掌握了记录语言符号和描绘物体的技能,人们可以用它来记述事实、表达思想,也可以用它来描绘幻想。摄影不但具有这样的功能,而且还使人类得以超时空、全信息地交流。尽管摄影术还未能像运用笔那样随心所欲,但可以预测,随着电脑、电子技术与光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摄影达到像使用笔那样自如、随意,并不是很遥远的事情(如图3-1)。
图3-1 《Somnambulate1-3》 史鹏飞 摄
从摄影所承担的义务来看,它至少有两个功能:一个是认识世界的纪实传播;另一个是愉悦人生的审美演绎。
对于前一个功能来说,摄影应该是当之无愧的。因为从摄影诞生的那天起,人类社会就肯定了它的物理镜头描述的真实性。它在当时之所以能和绘画一争天下,并不是因为雷兰德等人确立的模仿绘画的各艺术流派的风格样式,而是以后诸多写实的摄影家为之努力的结果。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摄影所面临的真正问题不是写实本身,而是如何把握写实的限度。有人提出摄影太残酷了,世界上所有的战争和灾难都被摄影家一一收入镜头,令人不忍卒读,如比肖夫·沃纳拍摄的《安第斯的孩子——库斯克》(如图3-2)。但更多的人认为摄影的逼真写实和它的“残酷性”远远不够。理由是人们看到了无数的灾难照片,已经产生了一种麻木,用《美国摄影》编辑的话来说,产生了一种“同情的疲惫”。因此需要更令人触目惊心的图像来刺激人们的神经,以便拯救这个已经堕落的世界。然而这恐怕是勉为其难了!摄影的写实能力毕竟是有限的,硬要赋予它无法承担的重任,只会令其无所适从。再加上近些年来数字摄影及后期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摄影的写实能力越来越受到怀疑和挑战。人们不是怀疑摄影本身所具备的写实力量,而是怀疑在数字摄影的介入之后,摄影的写实究竟还可不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