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告文化学

第一节 物的体系

字体:16+-

一、物品向符号的转化:针对物品的论述和作为物品的论述

起初,目光将沿着一条又长、又高、又狭窄的走廊,在灰色的化纤地毡上向前滑动。两边墙上是浅色木料打成的壁橱,铜镶边闪闪发亮。墙上挂着三幅版画,其中一幅画着爱普森马会上的冠军,一匹唤作“雷鸟”的马,另一幅表现的是“蒙特罗城”号桨船,第三幅上绘有斯蒂文森式火车头。再往前去,紧里边儿是一道皮质的帷幔,悬在黑色带条纹的、粗大的木环上,轻轻一拉就可以移动。化纤地毡的尽头紧接着浅黄色的镶木地板,上面铺着三条色彩黯淡的地毯,但并没有全部遮住它。[1]

这是乔治·佩雷克的小说《物》中的第一段,作为一个富于探索性的、完美的开端,它包含着丰富的意义潜力。就全书的宏观布局而言,人物幻想中的居室出现在他们自己正式登场之前,“物”的显现先于面向事物的主体“意识”的显现,这种时序安排已经暗示了小说主人公借“物”以造“我”的存在方式。而在叙事话语的微观层面上,人物在潜意识中建构“想象性自我”的过程本身更被场景化了。

《物》表现的是一对从大学退学不久,从事广告工作的青年情侣在20世纪60年代的日常生活。他们身处巴黎这个消费文化的中心,一心想依靠对各种各样的“物”的观照和想象来对抗挥之不去的虚无,获得明确的身份认同,却又极度清醒,富有自我批判意识,对这种毫无指望的沉溺状态日益不满。

鲍德里亚在《物体系》一书中结合这部小说分析了当代社会对“物”(实则是对物的“意义”)的消费机制,指出:“消费是一种[建立]关系的主动模式(而且这不只是[人]和物品间的关系,也是[人]和集体与和世界间的关系),它是一种系统性活动的模式,也是一种全面性的回应,在它之上,建立了我们文化体系的整体。”[2]如果消费这个字眼要有意义,那么它便是一种符号的系统化的操控活动。鲍德里亚认为,佩雷克《物》所描写的物品并不像巴尔扎克小说中的物品那样各自具有“实在性”,而是被抽象之后加以重新组合,成为一个新的意指系统中的元素,因此消费行为即是对作为符号的物的系统摆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