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费偶像:流行文化的生产机制
作为媒介文化的产物,“消费偶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概念是列奥·洛文塔尔提出的。洛文塔尔通过对发表在美国通俗杂志上的流行传记的个案研究,揭示了传记主人公从“生产偶像”到“消费偶像”的转变过程,并对消费偶像的构成元素、传记作家的写作策略以及由此形成的写作套路和模式进行概括分析,由此揭开流行文化的生产机制。
20世纪40年代初期,电子媒介还处于萌芽状态,作为印刷媒介的杂志是承载流行文化的一种典型形式。在对美国公众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颇具影响的《周六晚邮》和《柯里尔周刊》20世纪前40年的抽样调查中,洛文塔尔首先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两家杂志作为综合性刊物,传记发表的数量在40年间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1941年的传记平均数几乎是20世纪初的4倍。如果把传记的主题分为“政治生活领域、商业和专业领域、娱乐领域”三类,又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人们对政界人物有很大的兴趣,而商业界人士和专业人士几乎与娱乐界人物平分秋色。“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这一状况完全改变了:一方面,政界人物的形象已减少了40%;另一方面,来自严肃行当与重要专业领域的人士也大量下降,而娱乐界人士却增多了。在对娱乐界人士进行的职业分析中,洛文塔尔进一步发现,20世纪初的娱乐界人士中有四分之三是严肃的艺术家和作家,但是在此后的20年中,这一阶层的人士却下降了一半,到1941年几乎完全消失。
在对抽样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之后,洛文塔尔认为可以把前20年传记中的主人公称为“生产偶像”,因为他们来源于生产性的生活,来自工业、商业与自然科学。没有一个传记主人公是来自体育界的,占比例很小的那部分艺术家与娱乐界人士,他们或者不属于廉价的或大众的娱乐领域,或者像卓别林那样对其艺术具有一种严肃的态度。洛文塔尔称这些早期传记的主题是让人们相信机会向每个人开放,在很大程度上,他们被视为可以效仿的成功榜样。这可以被看做对强健的个人主义时期的经典阐述,“在那时,既无时间也无欲望来激发人们安排休闲时间以及对休闲时间的组织者的兴趣,而是具有以下特征,人们渴望并相信,从平民大众的起点就可以攀爬上社会等级的阶梯”[1]。但到了20世纪40年代,以前在传记中扮演微不足道的娱乐界人士,在传记中的数量已占据了第一位,体育界人士也成为受欢迎的群体,而来自政界和商业以及专业技术领域等代表着严肃职业的生产偶像逐渐在传记作品中淡出。由于在传记主人公那里发现了众多的与消费领域相关的人物,洛文塔尔才提出了“消费偶像”这一概念: